七月十五日,近子時。
高天上,繁星閃爍。汴京城內燈火明亮,依然有許多店鋪,顧客盈門,甚是喧鬧。
變法司內。
一張大桌上,放著數份市易法的草章,還有許多幹果殼。
大桌左邊,坐著范仲淹、梁適、王堯臣,右邊坐著蘇良、司馬光和王安石。
眾人從午後便開始討論市易法,除了如廁外,便一直坐在這裡。
期間喝了六壺茶,吃了四盤乾果,而今依然有分歧。
在變法司成立之初,六人有一個君子協定。
一旦事情發生分歧,少數需服從多數,然後交由官家定奪。
但現在,是三對三。
三對三的情況下,交由官家定奪,乃是一種非常不負責的表現,所以六人今日定要辯個明白。
所謂市易法。
即朝廷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在市場短缺時再賣出,同時可為商販提供低息貸,使得小商販免於遭豪商富賈欺壓。
此法,有效限制了大商人對商貿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增加朝廷收入。
大家的分歧,來自於王堯臣的一句話。
“這不是讓朝廷盡收天下之貨,自作經營嗎?”
一旦成立市易務,朝廷相當於擁有了操控物價起落的能力。
當下,商品是依據市場緊缺程度而定價。
執行市易法後,則取決於朝廷的定價。
范仲淹、王堯臣、梁適認為,此舉雖然幫助了小商販,但也抑制了大商人的發展,且會使得小商人無法成長為大商人。
如此一來,大宋商貿必將漸漸凋零,而朝廷則成為全天下最賺錢的商人。
此乃是以強權干預市場。
甚至會將天下各類商品都做成如酒、鹽、茶、香料那種專賣制度。
小商人非民戶,他們必須依賴大商人生存。
此策的破壞性遠遠大於其產生的利處,故而三人不建議推行此策。
而蘇良三人則認為,此策就是為了“抑兼併之家”,使得那些遊惰奸商不再侵牟食力之人,而另想他法經商。
換言之,此法乃是為了大宋的商貿環境更加公平。
然後,六人便辯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