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又有一人上奏懇請趙禎封賜張美人及家人,助官家得子。
此人的身份極不一般。
乃是汝南郡王、江寧節度使趙允讓。
即趙宗實的親爹。
他見朝堂百官皆請奏,也不由得呈遞了奏疏。
自打趙宗實成為曹皇后養子後,趙允讓的地位一直很尷尬。
趙宗實被接到皇宮那段時間,人人都在巴結他。
趙禎有子後,立即又門庭冷落,而皇子夭折後,又是人人都在巴結他。
他不勝其煩。
趙允讓並無大志。
他只想著兒子能夠平平安安,一生順遂。
他對兒子當太子甚至日後為帝之事,其實並不支援。
一旦趙宗實當了太子,那就是趙禎的兒子了。
若數年之後,趙宗實成為皇帝。
他都不知趙宗實在祭拜時,是叫他爹,還是叫趙禎為爹。
此次,他若不上奏疏支援,有些人會覺得他兒子貪戀太子之位。
這是大忌。
故而他是不得不呈遞奏疏。
……
三日後。
朝堂近九成的官員都贊同封賜張貴妃及家人。
或信民間輿論,或隨大流,或迎聖意,或討好張堯佐等等。
提出反對意見的只有蘇良、歐陽修、唐介和何郯。
還有一些官員則是未曾發表意見。
可能包拯過於忙碌,對此事也未提出任何看法。
汴京城的官員們都甚是精明。
他們選擇贊成,並非被民間輿論掌控了心智。
眾官員此舉,最主要的原因是:媚上。
隨著趙禎斬殺楊日嚴,又在御史臺安插線人,聖威逐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