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良赤衣出禁中,官家稱病不見臣。
此事引得朝堂一片震盪,群臣皆慌亂,但無人知曉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日晚。
文彥博、范仲淹、歐陽修、唐介、包拯等人全都去了蘇宅,但蘇良以感染風寒為由,未見任何人。
這一次,蘇良的心是徹底被傷透了。
……
深夜,曹皇后寢宮內。
趙禎坐在桌前,不知不覺已喝了兩壺曹皇后親釀的羊羔酒。
曹皇后安靜地坐在一旁,只負責倒酒。
趙禎不開口。
她便一句話不說,只在一側默默服侍著。
自從曹皇后有子後,趙禎與曹皇后的關係便親密了許多,但論恩寵,還是張貴妃寵冠後宮。
不過,趙禎煩悶之時,還是喜歡找曹皇后。
曹皇后喜靜,能懂趙禎的苦與累,這種善解人意的守護,讓趙禎很是舒心。
趙禎一邊飲酒,一邊回味著蘇良的話語。
他很糾結,非常糾結。
自打趙禎記事起。
真宗皇帝、劉太后、晏殊以及許多經筵官向他灌輸的治國之策,都是儒家的王道仁政與偃武修文之策。
而今。
大宋因變法已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趙禎若依晏殊之言。
踐行“可與西夏戰而不與遼戰”的策略,堅持兌現澶淵之盟,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富國富民的內部治理上,或許可為大宋換來百年和平。
當然,這個前提是遼國也不撕毀盟約,與宋開戰。
從目前的趨勢看來,遼國是不願與大宋打仗的。
若如此興宋。
那趙禎在餘下的帝王生涯中,必然能成為一名小有成就的中興之主。
反之。
趙禎若依蘇良之言,以收復燕雲或滅遼為變法的最終目的。
那就需提前佈局。
向軍伍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且可能會為搶奪先機而率先引戰。
前者穩妥,後者兇險。
前者尙儒家之仁,後者效法家之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