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六年,二月初十。
陽光明媚,新柳綻青。
汴京城內,商貿繁榮,汴河之上,商船來往如梭。
商人們開始漸漸習慣使用“錢引”,並將使用領域逐步擴散到了日常生活中。
常駐使館計劃也已進入實施階段。
都亭驛、班荊館等驛館直接投入使用,各國派遣使臣入宋,而大宋也派出去了多名使官,常駐各國。
此時的大宋,因為變法,就像一片被春雨灌溉過的竹林,各種各樣的竹子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拔節生長。
所見之處,皆是希望。
……
近黃昏。
蘇良剛剛離開諫院,便見曹國舅曹佾抱著一個布包袱興沖沖地奔了過來。
“景明,好訊息,好訊息!你讓我尋的可織布之棉,我找到了!”
說罷,曹國舅從包袱裡拿出了一塊布。
蘇良展開一看,不由得大喜:“這……這是棉布!”
去年臘月,天氣甚寒。
蘇良想到了大宋當下的棉花種植還未普及,不過他知西南、西北、閩廣等邊境地區已有百姓種植棉花,便讓曹佾命人尋找可織布之棉。
唐代詩人張藉有詩曰:木棉花發錦江西,行時半脫木棉裘。
唐代白居易也有詩曰:吳棉細軟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雲。
唐時便有棉花。
別稱也很多,比如:白疊子、木棉、吉貝等。
不過此等棉花,非後世之棉花,其可作為棉絮填充被褥,卻難以用來織布。
外加種棉、採棉、彈棉、紡紗織布等工藝皆不成熟。
使得棉花未能在民間大範圍普及。
即使已有人開始種植,然仍非常小眾,百姓主流的衣服料子依舊是絲、麻、葛、褐四種。
蘇良覺得,只要有棉種,即使沒有這個技術,百家學院的農人和工匠們也能解決這個難題。
棉花產量大,生產成本低。
若能大範圍推廣,每年冬季必然能讓許多貧苦百姓免於受凍。
蘇良本以為能找到可織布的棉種已經非常困難了,沒想到曹佾竟然直接找到了棉布。
這說明,已有人精通了棉紡技術。
蘇良驟然變得興奮起來。
種棉期在二月、三月,若今年便能大範圍種植,那年底一些人便能蓋上厚實溫暖的棉被,穿上舒服暖和的棉衣。
“你可將織此棉布之人也帶回了京城?”蘇良問道。
“帶回來了!織此棉布者是一個八十多歲的婆婆,當地喚她為黃婆婆,她無兒無女,只有一個撿來的小孫女,年近八歲。我派人尋可織布之棉時,她是主動站出來的,並非常願意來到汴京城。”
“這二人已被我接到了百家學院暫住。黃婆婆願意將她的棉紡之術捐獻出來,不過她有條件,她指名道姓,要與你談條件,別人都不行。”
“這是她的一些資訊,你看一看,今日就太晚了,明日一大早,與我去百家學院走一趟,如何?”
曹佾遞給蘇良一道文書。
但凡他相識之人,他都會提前調查好身份來歷。
“非要和我談?行呀,明早天一亮,咱們就去百家學院!”蘇良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