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陽謀。
宋軍若全力出擊,這些燕雲漢民肯定不是對手。
但一旦大型殺戮。
那些燕雲漢民的妻子兒女,將會對宋恨之入骨,使得大宋日後想要經營好燕雲,可謂是難上加難。
遼國已是破罐子破摔。
他們要毀燕雲之人,斂燕雲之財,即使大宋能贏,得到的也是一個被廢掉的燕雲。
“此局該如何解?”趙禎環顧四周。
韓琦拱手,繼續道:“臣等在官家到來之前,已想到了兩條計策。”
“其一,依照前年狄樞相、蘇中丞對待黃河之畔蕃人的辦法,以俘虜為主,放慢速度打,直到破幽州為止。”
“其二,但凡與遼兵同伍者,皆為遼兵,我們無需留情,一律滅殺,之後再召百姓,重建燕雲。”
“前者,能俘獲燕雲漢民之心,有助於後期燕雲的穩定,但壞處也非常明顯,過柔過慢,我們計程車兵受傷害的潛在性較大,且我們若俘虜了十餘萬燕雲漢民,一直養著他們,甚至要管著他們,頗為耗錢耗時,又易生內亂。”
“後者,乃快刀斬亂麻之策,雖然狠辣,但能讓遼人看到我們的戰鬥力和殺氣,但日後,重建燕雲的難度非常大,且會使得存活的燕雲漢民視我們為仇敵。”
“臣等也徘徊不定,無法定策。”
趙禎點了點頭。
面對此等情況,確實只有這兩條路可走,
一柔一剛,有利有弊,難有完美之策。
他看向蘇良,問道:“蘇卿,你覺得呢?”
蘇良想了想。
“燕雲之地,至少有十餘萬成年漢民,我們若以俘虜待之,根本養不起。但若以仇敵待之,大開殺戒,亦有違我們宣戰書所言。”
緊接著,蘇良站起身,思索了片刻後。
“官家,臣以為,耶律洪基在燕雲釋出徵兵令,我們亦可在燕雲釋出徵兵令。”
“但凡我燕雲漢家男兒,願歸宋者,就地成兵,喚為:大宋燕雲兵。”
“待我們攻入燕雲之時,他們可與我們裡應外合,滅遼兵,然後救回父母妻兒,他們沒有兵器,我們給他們發兵器,他們沒有鎧甲,我們給他們發鎧甲,我們讓他們直接成為我大宋的兵!”
雄州知州於嶽一愣,道:“蘇中丞,下官有一個疑問。”
“遼以燕雲漢民家人為質,逼迫他們參戰,他們乃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既無人質,又無法對他們直接勸降,他們恐怕連降都不會降大宋,怎會願直接成為我大宋之兵?”
蘇良自信一笑。
“我們勸降,他們為了家人性命確實不一定會降,但我們召他們為大宋之兵,和他們一起去救他們的父母妻兒,他們一定會去!”
“這兩年來,遼國朝廷提高賦稅,搶奪民財,燕雲漢民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他們知戰之會死,降之家人會死。即使他們的家人能活下去,依然會被契丹人剝削。”
“而當下,我們將主動權交給了他們。若大量燕雲漢民,願為宋兵,遼國絕對不敢對後方他們的家人大開殺戒,因為殺的越多,反的越多。讓燕雲漢民成為一名宋兵,讓他們救回自己的家人,乃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所以,絕大多數燕雲漢民,必然會選擇成為我大宋之兵。”
“有道理!”於嶽變得興奮起來,他沒想到這麼一個難以抉擇的難題,就這樣被蘇良解決了。
這時。
一名將領開口道:“蘇中丞,當下我們的戰鬥力完全可滅掉遼軍,讓這些燕雲漢民參戰,末將覺得有損河北禁軍顏面,讓他們居於後勤是否更好一些。另外,為他們發放鎧甲兵器,末將覺得還是有風險的。”
一旁,韓琦點了點頭,道:“景明,我也有這個顧慮。”
“此策可行,然朕亦覺得不應讓燕雲漢民參戰。”
趙禎想了想,接著道:至於他們會具有危險,朕倒是不覺得。”
“原因有二,其一,燕雲漢民與我們同根同祖,屬於一脈;其二,絕大多數燕雲漢民都知曉,成為宋民比遼民更加幸福。”
這番自信,趙禎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