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後,開封府後衙。
包拯、蘇良、王安石三人圍在“瑞石”左右,邊端詳,邊等待著百家學院的石匠師傅到來。
今日若驗不出瑞石真假,那便只能視真對待。
許多官員都覺得包拯三人此舉甚是掃興,毀掉了一段歷史佳話。
大皇子趙暽被敕封為儲君乃是板上釘釘之事。
如今趁著瑞石之祥舉行典禮,寓意著天命所歸,更有利於大宋的江山穩固。
考究真偽,過於較真,沒有意義。
但三人卻不這樣想。
蘇良和王安石向來不相信天命,而包拯則是事事講求證據,以防有人藉機謀私。
不多時。
兩名頭髮花白的石匠手提各種工具,快步走了過來。
一位姓劉,一位姓張,皆年過六旬,都是與石頭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石匠。
二人連忙朝著蘇良三人拱手。
他們在來時便有開封府衙役告知他們要做什麼,故而帶來的工具非常齊全。
包拯道:“二位,麻煩你們在不損壞此石一釐一毫的情況下,驗出石上四字到底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刻制?”
“是。”
二人再次拱手,然後便認真地檢查起來。
二人先是繞著大石轉了兩圈。
然後觀石紋質地,又看青苔,甚至還翻閱起帶來的書籍。
最後,才觀察起那有些風化的四個字:傳位一子。
甚是仔細。
……
約半個時辰後。
二人驗石完畢,手持毛筆在一旁寫了起來。
又過了一刻鐘。
劉師傅朝著三人拱手道:“包學士、蘇中丞、王推官,經過我們的觀察,此四字絕非天然形成,而是有人以利器刻之,時間大概在六個月到一年之間,絕不會超過一年,此乃我們判斷的依據。”
張師傅將一張紙遞給了包拯。
此紙之上,撰寫著此石的質地,青苔形成的大概時間,以及文字形成的原因和風化的時長。
每一點都有據可循。
包拯看完後,點了點頭,命人將二人送了出去。
而後,他看向蘇良和王安石。
“既是人為,必有所圖,老夫猜測應該是……”
包拯還未開口,蘇良和王安石几乎齊聲道:“大赦天下。”
“沒錯!”
包拯認可地點了點頭。
若此時立儲,朝廷必然會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