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姐,這件事,我們自己人知道,但是,我覺得,四叔四嬸不會相信。我擔心,到時候,他們會為這件事和爺爺二爺吵鬧。”
當然,國人向來重視孝道。因此,晚輩和長輩開吵,先不說理在哪一方,單是這種不能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尋求解決辦法,非要比拼誰的聲音高,誰的肺活量大,誰的腦瓜子靈活,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湊夠一長串罵人不帶髒字的話,且輕輕鬆鬆就將人懟得火氣直往腦門竄的舉動,就落了下乘。
不過,林浩宇擔憂的,並不是這一點。
畢竟,就算兩老年老力衰,不能和年輕氣盛的林愛軍和曾娟夫妻倆對抗,周圍還有鄰居呢!只要兩老扯著嗓子吼上一句,多的是毫不猶豫放下手裡正在做的事情,隨便穿上一雙鞋就往老林家跑的鄉親!
那麼,他真正擔心的,又是什麼呢?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按理來說,這樣的話,並不適用於眼下,已經31歲的林愛軍。奈何,架不住,他的眼裡心裡只有曾娟。而,曾娟這個女人,又是個看著溫溫柔柔,實則心狠手辣的。
那麼,誰敢肯定,她不會攛掇著林愛軍和兩老正面槓上不說,還看熱鬧不嫌事大般地在關鍵時刻,來一個失足跌倒或嚇得捧著心口喊疼的舉動,而導致兩老被失去理智,處於“衝冠一怒為紅顏”狀態的林愛軍給揍了?
要知道,人的年紀大了,骨頭就脆了。
尤其,兩老年紀大了,打小就吃了很多苦,等到將孩子撫養長大,自己終於過上悠哉愜意的養老生活時,多年的節儉性子,讓他們依然會下意識地剋扣自己的吃食。即便,這兩年來,林初夏會定時送鈣片和奶粉等補身體的東西給兩老,但是,在底子不那麼好的情況下,這樣的調養,短時間內並不能起到多大效果。
這種情況下,別說摔了,就是隨便磕碰到哪兒,都會引發起內傷骨折等一應問題。
先不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對老人家來說,得修養多久,才能恢復如初。單說,一些隱蔽性極強,當場不會發作的內傷,到最後,積攢得多了,由量變引發質量,會出現什麼樣的大問題?
當然,若是以前,林浩軒並不會琢磨這些,退一步來說,即便琢磨到了,卻也不會放在心上。
畢竟,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是相互的,在兩老待他遠不如林浩軒這個養在林爺爺身旁的小孫子關懷愛護的當下,他又怎會生出類似這種未雨綢繆的想法來?
這些,林初夏也明白。畢竟,前世,她也同樣是不得兩老看重的。因此,在外獨自打拼十來年,從未回過家的情況下,突然得知林爺爺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當時並沒引起重視,直到幾天後突然去世的訊息後,也只是傷懷了很短的時間就走出來了。
而,今世,卻截然不同。
因此,聽出林浩宇的話外之意後,她在心裡琢磨著,明天就打電話給林二爺,讓林二爺帶著林爺爺回羅嶺鎮。
當然,並不是畏懼或害怕下的避讓,而是眼下,處於極度瘋魔狀態裡的林愛軍和曾娟夫妻倆,很難說,會不會做出些什麼傷害兩老的事情來。
自古以來,就有“君子不立危牆下”的說法。
“別擔心,就算爺爺脾氣好,但是,二爺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被人唬住的。”
林浩宇一言難盡地看了眼林初夏,究竟是什麼給了林初夏一種“林爺爺脾氣好”的錯覺?
要他說,得虧“毒舌又犀利”的林二爺擋在前面,吸引了全部的火力,不然,性格特別固執認死理的林爺爺,和同樣脾氣,更有幾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林愛軍,早就打出火氣,雙雙進醫院不知道多少次!
“姐,爺爺和二爺那兒,我們是不用擔心的,他們肯定不會跟四叔四嬸說,你在市裡買的那套房子在哪兒,但是,爸和林浩軒那兒,還是要注意下的。”
沒辦法,誰讓林愛國待自家兄妹,那是典型的“長兄如母”,得了什麼好東西,不等對方開口要,就會主動送上門?
啥?這套房子是林初夏出錢買的,房產證上面也是寫著林初夏的名字?和林愛國沒一毛錢的關係?所以,林愛國沒權處置這套房子?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在林愛軍和曾娟夫妻倆想要找鄧秀珍和林初夏母女倆,卻沒什麼門路的情況下,林愛國給出這套房子的地址,是多麼正常的一件事情呢?
至於給出地址後,將會引發的一系列後續?
在事情沒發生之前,即便林初夏本著“打個預防針”的想法,掰開了,揉碎了地和林愛國說。
先不說,林愛國是否相信,單是林初夏這種連自家親人都懷疑排斥的做法,就會讓林愛國覺得林初夏待自家人都這般冷血,往後,又怎會孝敬他們?這不是枉費了兩老的大力栽培,還能是什麼?!
至於林浩軒?
雖然,因為曾娟嫁進林家後待他不好,他更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特意掐著兩老回家的時間,將曾娟平日裡展現出來的溫柔善良的麵皮揭了下來,從而再次抱上兩老的大腿,和兩老一起住到了羅嶺,並去了羅嶺小學讀書。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會在林愛軍,前來詢問林初夏在市裡買的那套房的地址時“一問三不知”。
林初夏笑著說:“沒事,知道地址,也不可能混進去。”
畢竟,錦繡花園的安保,都是退役軍人,雖沒達到個個火眼金晴的程度,但是,想要攔住不請自來的林愛軍和曾娟夫妻倆,卻也是輕輕鬆鬆就能做到的。
退一步來說,就算兩人想法子混進去了,但是,那麼大的花園,想要找到她買的那套房,也不是容易的。再說了,就算找到了,在她住校,鄧秀珍大多數時間裡,也待在店裡的情況下,最終,還不是隻能吃個“閉門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