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慢慢地說著自己對倭國的構想。
金學曾也慢慢地聽著,努力的接收、消化、吸收。
很快,他就意識到了,倭國對大明的確是很重要,必須要把一些東西甩到那裡去。如果能把這些東西甩出去的話,大明肯定能輕裝簡行,這對大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金學曾的臉色也更加嚴肅了起來,靜靜地看著。
顯然這一次陛下把他找過來,還和他說這些,就是有意讓他接手這件事,不然也不會讓他千里迢迢的過來。
朱翊鈞說得口乾舌燥,最後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又說道:“最開始的設想就是這些,剩下的事要繼續仔細考慮。只不過這需要一步一步的走,朕準備叫他們分成幾個大的步驟。”
朱翊鈞又指著地圖說道:“首先是佔領倭國的一部分土地,在這一部分土地上建立一個軍事基地,同時扶持一些倭國的人。一方面讓他們內部互相打,另一方面為我們爭取發展的時間。”
“除此之外,朕準備在朝鮮建一條後勤補給通道。”朱翊鈞面容更加嚴肅了,沉聲說道:“這一場戰爭暴露了我們後勤補給的嚴重缺點。”
“陸地運輸不但運量小,而且容易出事,也不一定能補給及時。所以海運運輸將是未來的主流。”
“朕準備沿朝鮮的海岸建立一條補給線,找到合適建立港口的地方建立一個大港口,順便找到合適的地方建立軍港。”
聞言,金學曾再看著眼前地圖上畫的那幾個圈,目光往後看了看,臉色變得有些古怪。
陛下的說辭的確很有道理,但是挑選的地點好像有點多。關鍵問題是從這幾個港口向後延伸就是朝鮮的腹地,大部分都是一些土地肥沃糧產豐富或是經濟發達地區。
如果在這些地區的外沿建立一個港口,將大大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發展,同時也大大有利於外來商品從這個港口湧入進朝鮮。而且在用於軍事作戰的時候,也能快速佔領朝鮮的經濟產區。
這些東西現在在大明基本不是什麼秘密,只不過是流傳於上層階級中,能學到這些知識的人並不多。
金學曾自然能學習到,他看到這一幕就知道皇帝想要幹什麼了。
這是要透過軍事和經濟雙重層面來控制朝鮮。
文化上就不用說了,朝鮮本來就是在文化上高度依賴大明文字,官方的記載全都是用漢字,甚至官話也全都是漢話,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文化上的進一步依賴。
如此一來,朝鮮就徹底被大明控制住了,比以前的程度要強得多。
如果再在政策上進行一些傾斜的話,就能吸引大量朝鮮的人才,比如讓他們去大明做官,或者加入大明的各行各業。
等到適當的時候,朝鮮併入大明也不是什麼難題。
想到這裡,金學曾直接說道:“陛下,是不是可以在倭國劃分一個地方給朝鮮?或者讓他們跟咱們一起到朝鮮去?”
朱翊鈞聞言,讚賞的看了一眼金學曾。不得不說,這個反應能力是一般人不具有的。
大明看起來是要在倭國大動干戈,可實際上並不是,對倭國的軍事行動並不會太久、太大。
看計劃的比重就知道了,整個計劃裡最重要的是朝鮮。
朱翊鈞要在朝鮮建立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短時間內不可能成型。但是隻要打造成型,朝鮮就會成為大明的後方基地,也是進攻倭國的橋頭堡,局勢一下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