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犧牲一次就夠了!《原始碼》這部電影,用一個為國家、為人民大無畏犧牲的角色國鞍特工曹峰,為觀眾揭秘,那些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無數次經歷生死依然前仆後繼的英雄、烈士們!”
.......
《原始碼》的新聞,開始從文學藝術向...怎麼說呢。
反正就是越來越吸引人了,都快成故事會了。
不過,更加有閱讀感,更容易讓讀者看進去,也越發好奇了。
“這不是科幻電影嗎,怎麼又和戰爭扯上關係了?”
“本來就是反恐的電影,也算是半部戰爭片吧。”
“話說我還沒注意這些,光顧著找兇手了。”
“我也是,一開始我還不理解,男主角發現他們騙了自己之後,沉默了一會,竟然沒有生氣、發火,也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死了而崩潰,還義無反顧地接下了任務!”
“這就是人民子弟兵啊,為了一個城市的人,都沒有怨言。”
“不過那個領導也太不是人了,一開始竟然不告訴主角已經死了,騙人家。”
“其實也沒辦法,就幾個小時的時間了,魔都上千萬人的生命,萬一男主角接受不了自己犧牲的事,崩潰了怎麼辦。”
“還好男主角發現端倪之後,還是告訴了真相,沒有一直瞞下去。”
......
未來可能發生的間諜戰爭,以及關於國家大義這一塊,之前只是觀眾討論的一部分。
畢竟篇幅都侷限在這個爆炸案裡,延伸的東西全靠想象。
這次被媒體延伸出來,這個話題一下子又重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不管是網路上還是現實中。
在《大腕》席捲全國的時候,也多少穩定了《原始碼》的票房。
《大腕》倒是繼續大賣,星期六票房突破了500萬大關。
比原本的票房要高出一截,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碼》把市場帶火了,《大腕》本身就是名氣特別大的大火電影,也帶動了票房。
單日破500萬,王宗軍和馮曉剛他們,都精神大震。
同時,《原始碼》只是保持穩定的票房,沒有反彈,鬆了口氣。
可是緊接著,京城青年報的一篇影評,卻讓他們不淡定了。
“馮曉剛為了迎合西方觀眾,背離了“市民喜劇”!”
這是青年報的標題,有些驚悚。
卻不是標題黨,內容就是標題的擴充。
“眾所周知,馮曉剛導演的喜劇作品,都帶著濃濃的平明主義、百姓情節,屬於極富特點的市民喜劇,而馮導也屢次表示,自己就是接地氣,為廣大老百姓拍可以逗他們開心大笑的電影。
可是,在《大腕》中,馮導捨棄了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國人愛看的諷刺,放棄對米國白人中產階級泰勒的調侃,使得他的作品裡,第一次有這麼光偉正的主角存在,比葛憂這個主角都更像是主角。
沒有相互取笑、算計、折磨、拆臺、挖苦,全片無法以喜劇串聯,只能靠段子、包袱去堆砌。
起初我本以為這是馮導的一次新的嘗試,可是卻發現並非如此,蓋因為《大腕》的最大投資方為哥倫比亞,之前馮導也意氣風發地表示電影將在全球發行的。
而好萊塢和西方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中產階級白人主角,通常都是正面人物。
我不願意相信馮導會為了迎合西方觀眾,而設定了這麼一個光偉正的中產階級白人主角,但是我無法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