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寧昊是追求藝術的,拍了《香火》和《綠草地》這兩部文藝片,在海外備受好評,還拿過獎。
可是連拍兩部,每次參加電影節,不管是觀眾還是領獎的時候,看到臺下坐著一排排金馬碧眼的老外,沒有幾個華國人,才決定放棄文藝片的。
“你怎麼想起這種型別的電影了?”唐言直接問出來。
“我去了幾個海外的電影節,瞭解了很多關於電影藝術方面,回國之後媒體上的聲音,院長帶我去見了一些老藝術家,我第一次發現,電影還有另一面。”
寧昊知道唐言是專門做商業片的,也就實話實說了,末了還補充了一句:
“我在歐洲碰到了賈章科,跟他聊了很久,對《香火》也有些啟發。”
“賈章科?”
這麼一看,《香火》確實有點賈章科的風格。
落後的小鎮,一群特殊的人群,一個曲折卻與主題交相輝映的故事,以及一群麻木不仁的人。
去了歐洲,見識過了全世界的文藝片,被他們院長介紹給了行業的老藝術家。
唐言立馬就明白了,這是被帶歪了啊。
不過沒有說什麼,而是問了一句:“耗子,你拍文藝片追求的是什麼?”
“藝術。”寧昊理所當然道。
“什麼是藝術?”唐言又問。
“這......”
到了具體的,寧昊又說不太明白了。
“那你覺得商業片難拍,還是文藝片難拍?”換了個話題。
“文藝片。”寧昊沒有怎麼考慮。
“如果文藝片難拍的話,為什麼內地優秀的商業片那麼少,一年都找不到幾部,而優秀的文藝片卻那麼多,甚至五六倍於商業片呢?”
“好的文藝片有好的商業片五六倍那麼多?”
寧昊呆住了。
唐言舉例子:“《十七歲的單車》、《昨天》、《菊花茶》、《橫豎橫》、《刮痧》......我隨口就能說出去年好幾部一片讚譽的內地文藝片,可是優秀的內地商業片,除了《大腕》還有哪部?”
“好像真沒有?”
寧昊有些不相信了,除了《原始碼》、《荒島奇幻之旅》,就剩《大腕》了。
文藝片不是一直是藝術,商業片不是一直俗氣嗎?
怎麼好像俗氣的東西更難拍,藝術卻更簡單了?
緊接著他又反應過來:“不對,票房是評價商業片的重要依據,如果光看電影本身的話,還有有幾部不錯的商業片。”
“商業片不看票房,那看什麼?”
唐言笑笑,不在這個問題上繼續糾結,拍商業片的人少,大部分人還是拍文藝片。
算是在詭辯吧。
“你看過程凱歌的《和你在一起》嗎?”
寧昊搖搖頭:“沒有,不過海外和國內評價都很高,是一部經典吧。”
評價確實非常高...唐言起身招呼一下:“走吧,跟我去一趟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