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亮劍》繼續熱播之旅。
和尚一死,很快解放戰爭爆發。
李雲龍和楚雲飛這對老冤家,在徐蚌戰場見面。
不過楚雲飛被抓到,暫七師當了替罪羊。
李雲龍罰俘虜跑圈,不善於奔跑的暫七師少將師長常乃超被識破了。
而在和楚雲飛的正面對決中,也是損失慘重之後找回了場子。
楚雲飛派去收玉米的敢死隊沒有收成,反倒吃了李雲龍一通炮轟。
不過,老實說,進入到了內戰時期,電視劇就沒有那麼出彩了。
全劇主要是抗戰、內戰、負傷以後,三個階段。
抗戰才是電視劇最大的看點,也是和原著最大的區別。
原著其實就是一個傷痕文學,跟電視劇是兩個東西。
至於傷痕文學是什麼,字面意思,就是反思。
都良畢竟是一個大院子弟,會思考、批判,就是不懂戰爭和軍事。
抗戰部分,還沒用都良的想法,很多都是另一個編劇寫的。
是《漢武大帝》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
比如伏擊日軍觀摩團那場,電視劇裡用的是歷史上王進山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的事蹟,擊斃一個少將、六個大佐。
原本都良想的是伏擊一支輜重部隊。
一開始情報是一個鬼子小隊,結果卻成了兩個中隊的關東軍。
情報失誤,敵人實力遠超己方,李雲龍還不顧趙剛的勸說,強行要打。
拉響地雷之後,帶著一營直接衝上去展開白刃戰。
一場伏擊戰,直接變成了白刃戰,死傷慘重,槍都沒開,直接拼刺刀。
一營死了358名戰士,而關東軍兩個中隊371人被全殲。
這不是後面快擴張成一個師的時候,一營都快打光了。
老李能幹這種賠本的買賣?
作為一部爽劇,這就垮了。
孫德勝、黃連長他們死的很悲壯,全軍覆沒,但是最起碼能感動人。
都良的這場伏擊戰,李雲龍佔主動,在和情報不符的情況下,原本一個小隊的敵人變成兩個中隊。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還強行要打。
看著像是送死,又不跟打坂田那樣,不打不行。
這其實就是為了塑造李雲龍的性格,為後面他的悲慘結局做鋪墊。
都良壓根沒在意抗戰期間的劇情好不好,他的重點是後面。
《亮劍》是傷痕文學,而非戰爭。
倒不是放下碗罵娘,《亮劍》原著本來就不是爽文,前半部分也不是。
所以電視劇後半段,看點就低了。
好在,還有李雲龍和楚雲飛的決戰。
......
國慶長假也過去了三天,相比電視劇市場的火熱,電影市場卻有些暗淡了。
《無間道2》三天只拿到550萬票房。
劇情並非接著第一部的,以至於讓有些觀眾很失望。
也有觀眾把這一部奉為神作的,說是拍出了一個香江黑道家族的挫折、中興、衰落的過程,真正的時代感、宿命感和史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