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電影市場很小,小到去年即便多了《颶風營救》和《畫皮》這加起來2.7億票房的兩部電影,全年總票房也不到12億。
其中包括進口片,以及橫空出世的《英雄》12月的一億多票房。
全年下來,也就是一部《阿凡達》,或者《唐人街探案3》一天的票房而已。
對於一般的電影來說,首日百萬叫做大賣,首日兩百多萬叫做大爆。
首日有個六七十萬,能穩住的話,就可以熱熱鬧鬧地開慶功會了。
截止到今年賀歲檔現在,全國一共1023家電影院,1985塊銀幕。
平均一家電影院,不到兩塊銀幕。
現代化多廳影院還少了,有的省會連一家都沒有。
要想賺錢必須開在前二十大城市核心地段,不是實力雄厚的不敢入這行,這兩年國內新建的現代化影院,投資都在兩千萬左右,少部分能達到四五千萬。
2003年的四五千萬,絕對是一筆鉅款了。
電影行業根本玩不起電影院,
也就是中影,作為國企承擔著行業的重擔,今年一年建成了50家數字影院。
要不然年年虧錢是怎麼回事。
當然,也就是數字影院。
去年《英雄》上映的時候,內地是1600塊銀幕。
靠著80%的排片,首日轟下了1080萬票房。
首日票房純看號召力,張一謀+李連結+梁超偉+張漫玉這個頂級陣容,才拿到一千萬出頭。
《火星救援》上映時2000塊銀幕,比《英雄》那會多,可是60%出頭的排片,算下來場次差不多。
一樣的場次,1480萬比1080萬多了37%的票房,已經是極限了。
晚上黃金時段都是爆滿,沒區別。
主要是白天和11點多的午夜場,《火星救援》比《英雄》強太多,不少觀眾為了早一步看到太空科幻片,都等不及下班了。
電影院和銀幕還是太少了,這2000塊銀幕,還有很多都是三線及以下城市、縣城的。
真正的首輪放映,只是2000塊銀幕的一部分。
沒辦法,膠片時代,很多城市只有一兩家電影院,給一塊複製就浪費了。
而且,分輪放映是光電的制度。
先集中收割一二線城市的票房,一個星期之後勻一部分複製去三線城市,以此類推。
給製片廠節約了複製費,其他城市的觀眾不僅能去電影院看電影,還便宜,最低三五塊錢。
也是培養小城市觀眾的觀影習慣,要不然30塊錢相當於五六斤肉了。
差不多三四線城市普通家庭一個月的肉量,沒有多少人捨得去看電影。
培養市場,註定是整個行業貼錢來乾的活。
《火星救援》現在的票房到了極限,自然就需要新的方向了。
唐言來了躺中影,和韓三坪還有發行分公司的老總江德福聊了一下。
“兩天3150萬,《火星救援》超過《英雄》基本上是穩了啊。”
韓三坪先感慨了一番,心裡也是相當激動,三年前自己期待的事情,終於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