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言笑笑,又頓了頓:“要不然,咱們臺下萬一坐了個物理、化學研究生、博士,那我今天可能要被說的啞口無言,就真的丟人了。”
“哈哈哈...”
觀眾們都報以善意的笑容。
不過,又有一個不算年輕的觀眾站起來了,推了推眼鏡道:“唐主任你好,我是川大物理學院的,《火星救援》裡我覺得又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那個載有小型直升飛機的火星車。
據我瞭解,火星上大氣極為稀薄,空氣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就如同在地球上數千米的高空飛行一樣,以那架小型直升飛機來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砸場子的來了?
左右的觀眾有些興奮,雖然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
但是,絲毫不妨礙看熱鬧。
唐言笑笑:“這個問題我當初和航天局探討過,直升機的槳葉儘量長,翼展達到了1.2米,自身儘可能輕小,槳葉也是用碳纖維泡沫材料,機身更是隻有紙巾盒那麼大,飛行轉速達到2500轉每分鐘,機身供暖以防凍壞機身零部件也對太陽能板有一定要求...這樣才能在理論上在大氣稀薄的火星實現短途飛行。
當然那麼小的機身裡要塞滿了電池、中央計算機、測高計、傾斜計、加速度計、陀螺儀、相機等這一大堆儀器,堪稱空間管理大師的高難度要求,也很難達到,電影裡只是選擇理論上的可能。”
這一番話,聽的觀眾一愣一愣的。
這都能解釋出來?
而那位物理專業的觀眾,已經陷入了沉思中。
......
一場物理、化學、生物方面專業的探討可把唐言給累壞了,還好提前做了筆記,背下來了,要不然都一問三不知。
不過,這些普通觀眾看不懂的,跟大眾看的電影的故事無關的東西,卻也成了熱門話題。
“震驚!盤點《火星救援》那些有理論依據的細節!”
“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理論基礎,鑄就了國內第一步太空科幻片《火星救援》的成功。”
“為拍太空科幻片,唐言化身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揭秘電影幕後的製作。”
講電影裡的火星上的一些科學技術,除了媒體,也不斷有各種專業人士來考究。
普通觀眾對這些專業性的東西看不懂,但是也不耽擱在旁邊喊666.
“本人學生物的,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火星種紅薯理論上完全可行!”
“牛逼,我以為是鬧著玩呢,我最喜歡吃烤紅薯,你這火星上的紅薯能保不放屁嗎?”
“何止啊,我火星上的紅薯,保你金槍不倒!”
“我是學物理的,以牛頓的名義發誓,按唐言給的資料,直升機在火星上絕對能飛。”
“厲害啊,唐言這拍個片子不容易啊,竟然還要學這麼多知識。”
“這才是好的導演,別跟程凱歌一樣,拍個《刺秦》亂編歷史,我都懷疑他壓根沒有了解過歷史,自己瞎想的。”
“《刺秦》都還好,李雪健老師對張豐毅說他不懂自己要建立一個怎麼樣的國家時,那種不被理解、痛心的感覺,真的太揪心了,始皇帝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置郡縣那些改革,可能只有我們現代人理解吧。”
“那是李雪健老師演的好,看看《呂布與貂蟬》,學過初中、高中歷史的,都不會派出這種片子。”
“唐言這種才叫嚴謹,拍出來的電影才能不違和,要是每個導演都能這樣就好了。”
“這才叫講究,科幻片也不是閉著眼睛幻想的,要有科學依據,之前《原始碼》聽說裡面高鐵的外形資料,鐵老大都拿去驗證過的。”
“沒想到《火星救援》竟然這麼牛,火星造的一模一樣,各種技術竟然都是有依據的,我都感覺國產科幻比好萊塢都不差了。”
......
一部科幻片,符合科學理論條件是很難得的,意味著科幻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
在觀眾熱情的討論中,《火星救援》結束了30號的放映,相比29號星期一的1500萬,票房還上漲到了1580萬。
工作日能上漲,意味著不是一般的堅挺了。
31號,即將放假,觀眾的觀影熱情大大增高,晚上也有時間了。
而這天晚上的的新聞聯播,也播出了《火星救援》長達兩分鐘的專題新聞。
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