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
一直是國產電影裡很另類的一個分類。
未來十多二十年,不斷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好的科幻片?
很多人說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過大部分都說不到點子上。
其實全世界也都一樣。
除了米國之外,也就是毛子一直在拍科幻了,有自己的風格、體系。
這也是上世紀的兩個大國,科技大國。
畢竟科幻片,是科技和想象力的完美融合。
還得要有足夠的市場,無論是本土市場,還是能夠輻射到的海外市場。
科幻大片成本高,沒有足夠的市場根本支撐不起來。
歐洲最先拍科幻片,現在幾乎沒有本土科幻了。
好萊塢大片橫行的時候,也試圖拍科幻大片迎戰,結果一敗塗地,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各個國家的市場完全不夠。
英格蘭、法蘭西,倒是可以輻射英聯邦和西非。
前者還有些市場,後者.......
港片巔峰的時候,也要靠東南亞市場,能夠輻射到東南亞各國,彌補了市場不足的問題。
可也無法支撐大製作電影。
作為科幻發源地的法蘭西,要是有個五億人口,那肯定不缺科幻片。
當然,真要是有五億人,投降都能晚一點了。
就是五億頭豬,隔壁鄰居也得抓上三五個月的。
科幻大片的核心就是:科技和市場。
缺一不可!
北毛子其實也是勉強支撐,市場也小。
整個毛子聯邦,一億多人口,過去十年票房最高的確是《終結者3》1200萬美元。
毛子就喜歡看這種暴力動作片。
也就只有這麼一部破千萬美元的電影,市場還不如現在的中國。
再過20年,票房最高的也只是《阿凡達》的6000萬美元左右。
市場這麼小,也拍出了太空三部曲,《太空救援》甚至有一些人認為比《地心引力》更好...只是有人這麼說。
確實猛,太空中掄大錘修飛船,不愧是戰鬥民族。
當然,成本低,十多年後這部太空科幻也只要1400萬美元。
那也是航天局全力支援的,所有電影裡需要的裝置,能用真的,人家航天局全都從倉庫裡給拉出來了。
不然1400萬美元肯定不夠。
要是換了宇宙第一的棒子,和試圖挑戰五大流動武器販賣商的三哥...
別看他們整天裝逼搞的跟自己很牛一樣,這個價格肯定拍不出來了,哪怕是舉國之力。
不過毛子也就是世界第二個有自己的科幻片、科幻體系的國家,僅此而已了。
中國按理來說,足夠具備科幻片大片生存的土壤。
有市場,科技也跟上了,能得到足夠的支援和技術參考。
結果那麼多年,只出了一部《流浪地球》。
不缺任何條件,哪怕是特效,其實都夠用。
主要還是創作理念。
第五代導演不可能拍科幻片,香江導演也不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