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不行了。
......
就在業內外苦苦等待《颶風營救2》的訊息時,唐言和陳木盛也在機房裡夜以繼日地忙活著。
時間緊任務急,唐言也親自上陣了。
當然,只是從旁協助。
有些鏡頭分處理沒有頭緒,才會開口,或者哪裡不太行的。
“唐主任,被裝甲車、汽車追逐的這段航拍戲,我覺得還是在敵我雙方之間,切幾次鏡頭合適,更能展現情況的危及和刺激感。”
後面那場追逐戲,陳木盛就和唐言討論了起來。
就是廣袤的非洲大地上,男主角一輛皮卡,面對對方三輛裝甲車,還有一個卡車車隊的追殺。
裝甲車的火炮,卡車上敵人的火箭筒,作為主力,構成了這場戲最強大的火力。
唐言卻道:“陳導,我覺得沒那個必要,這個鏡頭的本身已經夠兇險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沒有自己人支援,敵我雙方火力相差懸殊。
炮彈頻繁落在皮卡四周,只需要命中一枚,男主角就完了,直接給航拍全景,把一枚枚炮彈在周圍爆炸帶進去,反派每發一炮,觀眾就會跟著緊張起來。
鏡頭切的太頻繁了,反而會中斷敵人的火力,好像給了觀眾鬆口氣的時間,我們不能讓觀眾喘氣。”
絕大部分電影導演都喜歡切鏡頭,畢竟電影時鏡頭的藝術,更凸顯導演功力。
許多電影就是這樣,沒必要切的時候也切。
好像切一下,這個鏡頭就多了更深的含義。
當然,該切的時候肯定得切。
這也是無數電影人、製片方總結出來的規律。
觀眾的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尤其是一般的電影。
為了照顧觀眾,一個鏡頭時間越來越短。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看過維密走秀的影片,細心點就會發現,走秀鏡頭一直在切換,根本看不到任何一個完整的模特走秀。
每次都是模特上場時候幾秒鐘一個臉部特寫,一個全身,然後切到不相干的東西比如歌手臉部特寫,觀眾。
再然後模特走到前臺,一個全身鏡頭,再切到不相干的東西,然後切到下一個模特上臺順帶上一個背部背景。
根本看不到一個模特的全程表演和走貓步過程。
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壓根就不是去看錶演的,就為了看那一個個大長腿。
老盯著一個模特的腿也會疲勞,就切到其他地方,或者換個模特。
差不多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照顧觀眾。
但是呢,電影裡有時候亂切鏡頭,會有種凌亂的感覺。
這場戲,就是一場追逐戲。
為了突出敵我雙方實力、火力、環境兇險。
航拍的長鏡頭,偶爾切一下,就夠了。
最終,陳木盛還是同意唐言的想法。
絕對不是因為他是廠長、投資人、監製。
只是因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