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番外2
歷史自大雁朝開始,算是儲存比較完善,當時留下許許多多的文字記載、報紙,甚至是照片。
這與以往不同。
以往朝代許多歷史並不真切,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可能被更改的記載……都很難讓人窺見當時歷史的全貌。
自大雁開始,文化繁盛,記載頗多。
比如說安洲有一位文人曾給一百姓寫過一本傳記,用現在的話來說——可以成為記錄文。
這本書經過多次再版,如今名字叫做《安洲小人物的一生》。
湯青青已經不知第幾次翻閱了。
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悟。
田牛生於大雁北邊的雲州,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們祖輩是老實本分的農人,於大雁朝勤勤懇懇種地。
田牛奶奶是從前朝活到新朝的,爺爺在前朝時候被拉去當兵,再也沒有回來。
奶奶下地幹活,拉扯著兒子長大,耕作著幾畝薄田。
田父長大了,薄田多了一畝,娶了媳婦,生了田牛和弟弟,靠著薄田和偶爾零工,日子依舊難過。
田牛清楚記得小時候餓肚子的感受。
他還有弟弟,是在永明二十五年初,那個冬季夭折的。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只有一個字——窮。
他們家還好,棉褲做大一些,一直長大一直穿,田牛從記事開始,冬日裡好像就是一條褲子穿到了大。
隔壁家那串小子,日子更難過。
冬天的棉褲只有一條,誰出門給誰穿。
那個時候,他們年紀雖然小,卻都要幹活,根本不可能去瘋玩。
日子是從哪一年開始變化?
永明二十五年,末。
那一年,安慶王府世子容昭的名聲,便是他們這些鄉下人也都聽到了。
聽聞,那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聽聞,世子創立福祿莊、福祿軒、團團和報社,都是新鮮花樣,但讓許許多多百姓過上好日子。
雲州太遠,容世子這種在京城天邊的人物,與他們無關。
所以,田牛一家都沒太放在心上。
直到永明二十六年。
這一年,田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不單單是田家,整個田家村日子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先是開年縣上就有了報社。
雲州窮,他們這個縣更窮,報童的名額更是輪不到他們這種有父有母的孩子,還有更多更可憐的孩子們,難熬這個冬天。
村上只有兩個壯漢在報社找到了搬運東西的活計。
但報社對他們不是沒有影響的。
透過報紙,他們知道了外界的事情,透過報紙,他們瞭解到京城乃至全大雁朝。
田家村會認字的人不多。
村長算是一個,因而,每到了報紙出新,村長就會讓村上在報社上工的人帶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