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此話一出,坐在會議室裡的一位看起來只有三十來歲的男人,突然挺起了胸膛,表情也變得興奮了自豪了起來,因為他就是王燁嘴裡的周委員,第一個提出來搞煤油液氧火箭的男人。
“煤油液氧這個方向,確實是比較廉價的。”
“畢竟老百姓都點煤油燈,雖然此煤油非彼煤油,但是也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但是,這種廉價是有兩個前提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我們的研發整體是比較順利的,而且能達到預定的推力效率,換句話說就是,這個方向雖然可行,但是真的可不可行還不知道,因為我記憶裡過去沒有人深入的研究過這個領域,如果研究進展緩慢,我們又大量的投入,經濟成本就不說了,也會造成大量的時間成本浪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前提。”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一位看起來六十來歲的老師如此說道,這位也是火箭領域的大佬,而他擔心的問題很簡單,那就是這個方向究竟行不行。
說白了,過去國內的科技發展,存在很大情況的摸著“XX”過河的行為,不是摸曾經的老師蘇聯,就是摸歐洲的國家,比如法國和英國之類的,要不就是摸德國,如此情況下起碼有一點是確定的,比如美國搞什麼,我們也搞什麼,美國已經搞成功了,那麼我們只要努力,大機率能成功,因為這條路已經有人驗證過了,確實是能夠走通的,而不是一條斷頭路。
但是,煤油液氧這個火箭發動機領域不是,這個領域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深入的搞過,因為找不到相關的資料,連一點字言片語的訊息都沒有,而這也導致了習慣摸著過河的眾人,在沒有了目標的情況下,成為了探索者的情況下,對於未來感覺惴惴不安。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聯合體內部這種情況還是最少的,因為有王燁的存在,聯合體搞過很多比較離奇的產品,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搞的產品,所以大家也普遍的比較認同創新和探索這個角度,而在其他的研究所內,這種情況要更嚴重一些,比如一個資歷不太深的研究人員提出來這種大膽的想法,十有八九的結果就是被否決,一方面本就沒有錢,研究所更願意把有限的金錢,投入到成功率和前途比較光明的領域,一方面大家在找不到可靠的證據時,也很難鼓起勇氣衝擊這個陌生的領域。
“沒錯,這個方向確實需要驗證。”
“但是我認為,應該問題不大,本質上來說,就是熱效率的問題,煤油就算是熱效率低一點,也就頂多是載荷相對少一點,但是成本低啊!”
“對對對,一趟不行多跑幾趟,說不定總價格還便宜呢。”
“這可就不一定了,得實驗得計算。”
“但是不管怎麼說吧!如果這個專案真的成功了,那我們的發射成本,可就太低了。”
“沒錯,到時候我們想怎麼發,就怎麼發,哈哈哈。”
在一片議論的聲音中,剛才發言的那位上了歲數的老師輕輕敲了敲桌子,會議室逐漸安靜了下來,他輕咳了一聲繼續說道:
“我繼續說,我剛才說了一點,也就是方向的問題。”
“其實還有第二點,那就是我們的這種液氧煤油火箭想要真正的發揮出最高的價值,做到真正的廉價,必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數量。”
“過去我們發射火箭,其實只講質量不講數量,所以其實沒人太過於在乎成本,而液氧煤油的火箭,如果也像我們之前一樣,一年發射幾次,其實節約的費用並不多,總體的價值也不高,再加上研發和投入的成本,其實比不上常規火箭技術的研發。”
“畢竟常規的火箭,無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其實都有軍用的價值,而液氧煤油的火箭,我猜這種價值應該不高,畢竟為了軍用,我們可就不能再計算成本了,煤油有先天的限制。”
“然後,我們就又有一個問題了,數量!我們去哪找數量呢?”
“目前全國一年也發射不了多少火箭,而且就算是我的產品推出了,部委也不會把火箭都交給我們發射吧?那我們又能得到多少訂單呢?這樣一來,成本還合算嗎?”
面對這位上了歲數的委員的面向全場的質問,另外一位委員略微思考了一下說道: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關於未來火箭和太空探索事業發展的預期。”
“也就是說未來這個領域究竟會不會大規模發展?國家會不會大規模的發射火箭發射衛星?”
說到這裡,他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說道:
“我的結論是會的。”
“因為就像廠長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必然,人類不可能永遠屈居在這顆星球上,未來一定會走向太空的,所以太空探索的事業一定會越來越繁榮。”
“而且就算不說這些遠的,衛星的發展和需求也是一定會增加的,比如電視衛星、導航衛星、環境監測衛星,甚至是偵查衛星,難道這些我們不想要嗎?我們當然是想要的,只不過受限於現在的技術,沒有辦法做到而已,所以我敢非常篤定的說,未來衛星的發射,一定是一門大事業。”
就在這位委員話音剛落,旁邊另外一位委員突然樂呵呵的插嘴說道:
“對對對,對於這一點我也是贊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