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他們的目光都落在了蜻蜓之上,顯然,親眼看到一隻蜻蜓羽化的過程令他們興奮到了極點,然而孩子們都很安靜,他們互相提醒著彼此不要大聲說話,因為就在他們邊上一點的位置,有一窩黑水雞正在孵蛋。
黑水雞細長的腳爪結構能夠讓它們踩在浮草荷葉上如履平地,不過別看它的名字帶雞,樣子也黑乎乎的,其實嚴格來說,人家屬於鶴。
黑水雞的巢穴在距離遊客五米左右的蘆葦叢中,它們將蘆葦和茭草交錯而成的巢穴不仔細看的話十分隱蔽,如果不是人類有望遠鏡這樣的作弊器,根本看不到它們的巢穴。
也因此,黑水雞夫妻全然不知自己每一次換班,都會有一群小孩緊緊注視著它們巢穴中露出的蛋,小心翼翼地數完那有幾顆後,他們會拿起白板筆在展牌上認認真真地落筆,填上那個:數一數黑水雞夫婦一共下了幾顆蛋的問題。
不過此刻它們也有些煩惱,因為有一隻中華草龜似乎看上了它們巢穴的位置,想要爬上來曬曬太陽。
再往前看,有一群孩子趴在地上不知道在幹些什麼,哦哦,他們是在透過潛望鏡看著水下的世界,看他們大呼小叫的樣子,可能又目睹了一場水面下的廝殺。
孩子們趴在地上不願意起來,他們的父母也沒有催促,因為他們正坐在一旁戴著耳機搖頭晃腦打著節拍呢。
這些耳機裡放著不同蛙類的鳴叫聲,為了不讓聲音過於單調,背景音還會帶上雨聲和風聲,對於人類來說,這可能是非常讓人舒適的白噪音吧。
不過孩子們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很快就被前方的展板區吸引,展板上書寫著蛙科是怎樣因為所處地區不同,從一個祖先逐漸進化成如今模樣的。
而在這條進化鏈上還放置了好幾個生態展示櫃,裡面飼養了這種蛙的活體以及它的生長環境。
同樣是蟾卻顏值大為不同的蟾蜍和鋤足蟾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五顏六色且小巧精緻的樹蛙、明明是蛙,成年後卻可以旱養的角蛙,以及佔據了一個足有兩米長展示櫃,擁有滑翔能力的飛蛙。
這些活生生的蛙類和一些影片中的捕食、生活鏡頭吸引了許多小孩子的關注。
而讓人奇怪的是,這個展板並沒有任何解說文字,全靠父母雙親為他們的孩子講解,為什麼青蛙會有不同的顏色?為什麼有的蛙可以埋在泥土裡,有些卻一定要在水裡?為什麼有的有毒有的沒有?
大人們在此刻彷彿化身為了博學的講師一般侃侃而談,換來了孩子們崇敬的目光。
是怎麼做到的?家長們是突然進修了什麼專業知識嗎?
蜻蜓振翅飛進,它調整了高度,這才發現了展板的“小秘密”,就在孩子們看不見的展板高處,放置了一排有著傾斜角度的告示牌。
告示牌上書:除了您的講解,您的孩子無法從這裡以外的區域瞭解到這個展區的知識,請為它介紹本展區最明星的動物知識吧。
↑這才是爸爸媽媽化身成為博學者的原因啊!
不過,噓,不要告訴孩子們這個小秘密哦,這可是爸爸媽媽們的尊嚴所在哦。
再向前,是一排可以推動的展牌,展牌將人流分割成了兩段,那是從單細胞動物進化到人類的漫長時間線,人類所在的哺乳類和許多現存綱的動物們列在了同一張表上,然後隨著越來越靠近人類,一些綱、目的動物名稱逐漸暗淡,而一直到人類出現後,那些變暗的名字成倍數開始增加。
一個孩子有些不敢置信地說:“我們人類原來出現得那麼晚啊,連蛙蛙都比我們早?那為什麼在人類出現後會有那麼多動物消失掉啊?”
這個問題,展板沒有回答,孩子的家長以及周圍的人都沒有辦法回答。
只有站在這塊一言說盡了千萬年的展板前,他們才能感覺到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又傲慢。
正是因為如此,當他們帶著這樣的困惑和思考走入影音室的時候,才能被裡面一隻青蛙的故事所感動。
原來,蛙類和人類曾經有蜜月期,因為它們的食譜和農業害蟲大面積重合,早期的主要稻民族壯族就是以青蛙為崇拜圖騰的。
那是什麼時候開始,人類和蛙居然成了對立面了呢?
是人類開始食用青蛙開始?還是人類給稻田大面積噴灑驅蟲藥開始?亦或者是人類帶來了牛蛙這個蛙類天敵開始?
明明是和人類一起共存了很多很多年的動物啊,難道我們就不能想想更和諧的辦法嗎?難道我們一定要將所有的“朋友”都逼成敵人嗎?
注視著影片裡的主角青蛙死去的身影和小孩子們一抽一抽的嗚咽聲,小小的思考開始萌芽。
這個十分鐘不到的小短片雖短但後勁卻很大,在步入最後一塊的展廳時,你的目光會被一幅巨大的螺旋狀生態展示“畫像”所吸引。
以青蛙雕塑為中心,它的食物和天敵呈螺旋狀在它周圍排列,場面十分壯觀。
定睛一看,這一張畫像的背後原來還有著絲絲縷縷的細線,順著線條可以走到後方的展箱觀察昆蟲的實體,為了方便看眾,在那些昆蟲的展櫃中還被放了一個小青蛙擺件,試圖展示雙方的身材對比。
而就在這些展櫃的邊上,放著一組模型對比,展示了一隻青蛙每天的食量,以及一年的食量,那些昆蟲堆疊在一起的模樣和小青蛙可可愛愛的樣子的對比實在是足夠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