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兩個人楊懷仁是認識的,他們正是廉希宗那些跟著他來到京城的幾十名弟子中的兩個,儘管楊懷仁平時和他們接觸的不多,也沒說過幾句話。
兩人都四十多歲,同樣續了山羊鬍子,儒雅之餘,給人的感覺彷彿還有些仙風道骨的意思。
白袍子的號柔石先生,黑袍子的號利水先生,楊懷仁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是什麼,但認識這倆人的人們,卻都用他們的號來稱呼他們。
這一石一水,在楊懷仁的印象裡似乎不太合群,從他們的名號裡,楊懷仁就讀不太懂柔軟的石頭和鋒利的流水,到底是個什麼意境。
廉希宗的弟子們來了楊家莊子以後,先是在莊子裡新蓋的房子裡安頓了下來。
後來有些人像是從廉復和廉希宗那裡學了些植物學的知識,對楊家莊子的新式農場的運作模式感到很新穎。
他們見識了楊懷仁培育新式蔬菜的蔬菜大棚之後,雖然也感到驚訝,卻沒有平常人第一次見到的時候那種特別新鮮好奇之感。
當時楊懷仁就猜想,可能廉復先生曾經跟他們提過有這麼一種可以讓蔬菜或者農作物在寒冷的冬季裡也能照常開花結果的一種種植方式,只不過麼有條件親自實踐而已。
不過有了這些農學家一樣的人物,楊懷仁內心是歡喜的,他也正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他雖然能根據記憶設計個蔬菜大棚,可他吃的菜不少,種菜的經驗其實也沒多少。
有了這些專業人士,起碼那些新式蔬菜的培育和推廣,會是事半功倍的。
趙頵和趙佶的皇莊開春種了新式蔬菜之後,楊懷仁便讓他們常駐到兩位王爺的皇莊裡去了,在那裡,他們才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才華。
除此之外,剩下一些醉心文學或者科學研究的人,楊懷仁雖然沒有多少面子能幫他們在朝廷裡謀得一官半職,但介紹他們給國子監和太學的幾位學正,讓他們能在京城的文人中交一些朋友,還是不難的。
這年頭讀書人都特講究,隨園裡就有不少常客,是些國子監和太學的先生或者學生們。
這幫讀書人自從品嚐過了隨園的各種美食美酒,基本就不怎麼去旁的飯館吃飯了,他們也大都是官員或富貴人家走出來的子弟,自然不缺那點酒菜錢。
廉希宗的弟子也不是飯桶,個頂個的是學富五車之輩,跟國子監和太學的先生們交流,常常有驚人之語,時間久了,他們便漸漸因為學識上的共性,慢慢走到了一起成了朋友。
楊懷仁覺得他算是對廉希宗老前輩有了交代,他的這些弟子們,不論是在皇莊種菜的還是跟國子監和太學的先生學生們交往的,將來都有機會走上仕途。
當然,這群人裡邊,也有些性情怪異,性格孤僻之輩,一直留在楊家莊子裡,就這麼安靜的住著,也不知道是躲在自家院子裡拜佛還是念經。
柔石先生和利水先生就是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
楊懷仁覺得他們這樣也無妨,反正家裡也不缺養著他們的那點糧食錢。
同時也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或許是因為在齊州的時候,這些人隱居習慣了,乍一出世,有些心理上或者生活上的不適應。
所以楊懷仁也沒太往心裡去,由著他們做他們的閒雲野鶴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