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來軍報的斥候把整個過程大致說了出來,這下文武百官都放下了心中的懷疑,原來環州真的取得了大捷,而且人家沒有半點虛報功績。
眾官員心中無不為環州取得這樣的大勝利感到驕傲,連那些一直主張交出楊懷仁的主和一派也感到了發自內心的驕傲。
宋軍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自然是一件舉國振奮的事情,這個時代的文官,有一種讓人不好理解的認知,他們絲毫不認為他們先前的主張有什麼不妥之處,並不是他們臉皮厚。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如果犧牲了楊懷仁,能保住西北邊地的和平平穩,那麼就算是楊懷仁在他們面前,他們也願意這麼說,而楊懷仁也應該主動承擔這樣的犧牲。
聖人之書中明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還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在他們眼裡,楊懷仁有機會能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那還是天降大任的好運氣。
當然,犧牲這種事,放在別人身上,看上去都是應該的,如果是放在自己身上,這幫人不知道還會不會這麼認為。
不知道說他們迂腐好,還是說他們自私好。
既然把夏軍打跑了,那危機也就自然不再存在了,這一戰的勝利或許只是一個點,看上去對宋夏之間的實力對比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
但是明白人自然明白,從局面上講,這樣的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大勝,完全可以極大的鼓舞所有大宋邊軍,甚至是大宋百姓計程車氣。
而西夏呢,吃了這個敗仗,損失慘重不說,夏軍計程車氣和信心也會受到難以估量的影響,此消彼長之下,大宋一方便有了扭轉局勢的勢頭。
範純仁和呂大防兩位宰相,同時他們又是樞密院的長官,在仔細推敲了一下這場勝利的大致過程之後,覺得這條捷報並非虛報或者誇大,自然也興奮了起來。
他們立即轉身跑回了大慶殿,去追上了太皇太后和官家,想他們二人稟報這一條天大的喜訊。
高太后也趙煦在聽到這條訊息的時候,表情可就不一樣了。
趙煦喜形於色,提起儀服的裙裾便衝向了前殿,他希望從送來捷報的斥候嘴裡,詳細的知道在環州發生的一切。
而高太后則是怔住了。她心裡自然也是為這場大勝高興的,只是她剛剛下了的旨意,似乎要立即收回了。
作為一個當權者,朝令夕改的事情,本就不多見,因為怕百姓們知道了之後笑話。
可旨意是當著文武百官說的,朝堂上好幾百人都知道的事,想瞞住不讓宮外的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文人們就喜歡拿這種事說事,甚至作個詩啥的出去傳唱也很常見。
高太后丟了臉,心中又氣又恨,恨這個斥候為什麼不早來半刻的工夫。
楊懷仁現在不但不是罪臣,而且成了功臣,還是個將來幾年裡從朝堂到百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功臣。
她身邊本來就缺這麼一個人來輔佐自己,幫助自己積累威望,可如此一來,不知道楊懷仁知道了她執意要犧牲他的旨意,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