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心似乎聽懂了,後來她找了個機會,委婉地向楊懷仁道歉。
楊懷仁沒說什麼,只是對她微微一笑,說沒什麼。蘭若心不知道他原諒了自己沒有,可又不好再說下去,只好說了句,“有火就撒出來,憋在心裡難受,還容易憋出病來。”
這話在楊懷仁聽起來挺曖昧的,沒讓肚子裡的氣憋出病來,差點因為憋笑憋出病來。
楊懷仁也沒法在蘭若心身上發洩火氣,人家剛拿屁股為自己當了一刀,傷還沒好呢,那多不好意思?
不如擇日再說。
沒想到他們一回到京城,楊懷仁的火更大了,是想憋也憋不住了。
楊府在京城出了事,楊懷仁從家中送信的人口裡聽了一些,一開始也沒太當回事。
人的關係就是這樣的,你風光的時候自然有人錦上添花,來抬你一把,你遇到危難的時候自然也有人見利忘義,再踩你一腳。
只不過當楊懷仁從家人嘴裡聽到若不是林沖救下了母親,母親差點在宮門前一頭撞死在棺材上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好了。
他怎麼也想不到一些虛假的傳聞,竟然差點害的他家破人亡,真是讓他後怕不已。
楊懷仁覺得事情太離譜了,驚訝和後怕之餘,他意識到這樣的年代,單單有錢是遠遠不夠的,在強大的權力面前,再多的錢也不過是浮雲。
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硬實力,只是有錢的話,很容易就被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一腳踩在腳下,永不得翻身。
宮裡的兩位,楊懷仁以前覺得這都是他的靠山,可現在看來,無論高太后還是趙煦,都是信不過靠不住的,關鍵時刻,他們還不是要犧牲了自己?
若果不是在環州得了勝,怕是如今的楊府,早已經被人家啃得骨頭渣都不帶剩的,他的母親和妹妹,還有兩位身懷六甲的妻子,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下場。
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全是壞事。楊懷仁起碼知道自己以前做老好人的時候,算是為下一些值得信任的人,比如林沖,比如趙頵,比如那些廉希宗的弟子們,以及楊家莊子的莊戶們。
他們沒有在楊府看上去落魄的時候落井下石,而是雪中送炭,一直堅定地站在他的一邊,所以這些人值得他信任,值得他對他們好,值得他把他們看做了兄弟、朋友和家人。
楊懷仁的做人準則,就是恩怨分明,有恩必報,而有仇的話嘛,要加倍奉還。
朝堂上那些說話不嫌腰疼的主和派官員們,在他心裡其實還算不上仇人,那幫人一直在他心裡的印象就是那個樣子,自私自利慣了,從來不從別人活著國家民族的角度著想。
他們主張把楊懷仁交給西夏人,在楊懷仁看來,其實根本不用想也知道他們會這麼做,而且他們這麼做倒還不是跟楊懷仁有私人恩怨。
他們起碼還是打著畏懼戰爭會給邊地百姓帶來災難的幌子,起碼在他們迂腐的意識裡,屈辱的和平才是為了國家好。
楊懷仁倒不怪他們了,只是覺得他們這樣的思想的存在,是整個時代造成的,是必然的,即便換一撥人,也不會站在他這一邊。
官場的風氣和社會的整體意識就是這樣,整個國家都懦弱慣了,不能指望他們當官的就能有超越歷史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