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6章:文人論戰

範純仁忽然話鋒一轉,“年少氣盛,也不見得就都是壞事。如此看來,在你心中,是贊成對西夏用兵嘍?”

楊懷仁被問到了如此地步,想不承認也不行了,只好坦然點了點頭。

呂大防接過話來說道,“我大宋多年來受西夏攪擾,也是時候一勞永逸,想西夏用兵了。說起來,老夫跟堯夫兄,也是贊成用兵的,只不過……”

範純仁把話又接了回來,“只不過真要一勞永逸,怕是要用舉國之力才能辦到,若是此時契丹乘隙而入,大宋又如何自處?

或是再有一次永樂城之戰那樣的大敗,大遼就不會錯失良機了,而大宋,可就承受不起北方的威脅了。”

呂大防神情凝重,想起當年永樂城之戰的二十萬宋軍亡骨,竟潸然淚下。

楊懷仁雖然沒有那樣的經歷,但一戰就損失了二十幾萬宋軍,是不難聯想到當時大宋朝野上下的一片哀鴻之聲的。

但如果他把自己擺到一個後世人去看待,就能理解範純仁和呂大防的心境了,不過他也看到了像範呂二位相公,作為文人看待戰爭的一些侷限性。

文人善於治國,可不懂戰爭。他們可以為了一場戰爭的勝利而振臂歡呼,也能為了戰敗後數萬大宋子弟的殞沒而悲慼,卻在面對戰爭的時候,有一種文人特有的思想禁錮。

宋夏慶曆和議的那幾十年裡,大宋名義上每年向俯首稱臣的西夏御賜銀五萬兩,絹十萬匹,實際上和每年向大遼進貢歲幣是一樣的窩囊。

當時的文人有恥辱之心,他們可以憂國憂民,可以口誅筆伐,可以執筆立志,可這都是假把式,他們始終無法也不能改變這樣狀況,更沒有能力和決心。

熙寧年間熙河之戰大勝西夏之時,西夏稱臣,許諾納貢,他們便又輕易的相信了西夏的忠誠,還因為西夏的謙卑洋洋自得,便錯過了曾經最好的一勞永逸的機會。

後來便有了永樂城的兵敗,再次和西夏何談,便只能易地求和了,說起易地求和,楊懷仁想起正是司馬光這位當時文人之首的主意。

而當時滿朝文武裡,除了章惇這位直臣在朝堂之上大罵“議者可斬”表示激烈反對之外,竟無一人敢言,之後章惇被貶,到如今起復為相之後對又執意對西夏用兵,也就不難理解了。

範呂二位相公也都是忠臣,可惜他們的文人思想裡,只有“和”,卻不懂這種“和”是隻有透過“戰”才能獲取的。

所以在面對用兵之時,心中知道必須用兵,卻又過於憂慮,導致了前瞻後顧,最後就故步自封了。

楊懷仁也知道他們這樣的思想,也是受到時代的侷限性的,所以倒不是貶低他們,而在他的眼裡,此時對西夏用兵,確實是風險巨大的,即便他知道結果是好的,可如今想起來,免不了有些細思極恐的感覺。

他忽然覺得哪裡不太對,大遼一向是一邊挑撥宋夏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又一邊裝好人出面斡旋維持這種表面上的平衡,而他們自己不斷的從中坐收漁翁之利。

那麼這一次宋夏戰爭裡,為什麼大遼沒有出手干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