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個貴族忽然想到了什麼,疑惑道,“只是,南院大王只是陛下的族中堂兄,而且……南院大王膝下,尚未有子嗣啊。”
史大人反駁道,“堂兄又如何?南院大王身上一樣流淌的是大遼皇族的血。”
因為史孝忠知道這個有疑慮之人是耶律和魯斡的一個親信,於是他扭頭看了一眼耶律和魯斡,“南院大王眼下沒有兒子是不假,不過南院大王正值壯年,年富力強,想生幾個兒子還算是難事嗎?”
史孝忠這樣的表現,倒是讓一些朝臣心中感到驚訝,他平時個性溫和,與世無爭,不像是個說話這麼嚴厲,會為了自己的觀點駁斥別人的人。
大家心中都猜想,或許是史大人老了,又經歷了生死,才變得如此固執。
再去想他話中說的那些耶律跋窩臺的優點,眾人心中也是承認的,也許平時耶律跋窩臺在眾人眼裡是個庸庸碌碌之輩,但經歷了剛才的事情,他們才發現,這種平時看著很平庸,到了關鍵時刻能站出來成為大家主心骨的人,才是真正適合成為遼國皇帝的人。
比較一下耶律延禧和耶律和魯斡,這一點就更明顯了,平時這兩人都很是風光,但真正到了關鍵時刻,卻都變成了廢柴。
這麼一想,大家紛紛點起頭來,幾乎是預設了史孝忠擁立耶律跋窩臺成為新一任契丹皇帝的觀點。
還有一點大家也不得不考慮,史孝忠有沒有可能是在爭奪擁立之功呢?
史孝忠雖然年邁,但精神狀態卻很好,眼不花耳不聾,處理政事也條理清楚,眾人都琢磨著,史孝忠是不是想接著用力之功,得到新帝的重用,從而讓自己從兩朝重臣,變成三朝元老呢?
這些漢人文官當官是為了啥?有的人為利,有的人為名。
史孝忠生活節儉,不太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那麼他就是為了名聲了,三朝元老史孝忠,這名頭說出來不光他自己,他全家,甚至他的子子孫孫都感到臉上光彩。
有這麼一個名垂青史的機會,他怎麼會錯過呢?
既然如此,眾人也漸漸想通了,眼下確實沒有更合適的人來繼承皇位了,與其再猶豫不決,不如順應天意,也爭一爭這個擁立之功。
於是乎眾人紛紛靠口道,“史大人說的有理,吾等也願意擁立南院大王成為新的遼國之主。”
官員們意見統一了,那些契丹貴族們雖然考慮的沒那麼多,但他們心裡也清楚,局勢如此,他們站出來唱反調,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他們看了看草地上沒有被清理掉的鮮血,依然那麼的觸目驚心,想到耶律跋窩臺的狼軍就在營地之中,誰又敢說個不字呢?
大多數契丹貴族也站出來說道,“耶律跋窩臺本就是皇室的一員,陛下生前也非常信任他,重用他,要不然他也不會成為南院大王了。
我們契丹人看重的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既然耶律跋窩臺剛才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朝臣也都擁護他成為遼國之主,我們也沒有反對的意思了。”
還有少部分契丹貴族沒有站出來說話,是因為他們之中大多數都是和蕭撒弼有親戚或者姻親關係的,剛才蕭撒弼造反之時,他們也是第一批跪地擁戴之人。
眼下忽然間變換了風向,他們也始料未及。他們心裡難免有些擔憂,蕭撒弼造反,他們雖然沒有實際參與,但他們又跟蕭撒弼多多少少有些親密的聯絡,如果他們現在擁護耶律跋窩臺,那將來他繼位之後,會不會找他們秋後算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