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跋窩臺順利繼承契丹皇位,並沒有遇到任何阻絆。
這件事不難理解,自古以來都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耶律跋窩臺如今手握的兵權,除了自己手下的二十萬兵馬之外,原來耶律洪基直屬的大鷹軍也被他掌握。
耶律洪基一死,本來這些人是應該效忠兵馬大元帥耶律和魯斡的,不過因為耶律跋窩臺平叛之功在契丹軍中奠定了很好的聲望基礎,加上宿衛軍集體投誠,大鷹軍的將領們也有樣學樣,便成了自然而然。
文臣們看上去權力不大,但在推舉新皇這件事上,武將反而沒有多少發言權,就算有意見的也憋了回去,順應天意,是這年代軍人的思想禁錮。
而小鷹軍,其實真正跟著蕭撒弼造反的人也只有他最親新的三分之一多,蕭撒弼已死,這些人立即像是沒了頭的蒼蠅一樣,耶律跋窩臺願意不計較他們的罪過,他們自然對耶律跋窩臺這位新皇感恩戴德。
只是南北兩院之主,都出現了空缺。
楊懷仁雖然是宋人,可如今也已經是耶律跋窩臺的姑爺,兩個身份一比較,耶律跋窩臺便覺得楊懷仁是宋人的身份似乎並不那麼重要了。
遼國人口裡便有四成人口是漢人,幾乎和契丹人數量持平,耶律跋窩臺坐上了皇位,也忽然間覺得最近幾位契丹皇帝都重用漢人官員,是明智之舉。
一味的壓迫漢人,把漢人當做勞動力,久而久之,只會引起漢人更強烈的反抗,總有一天會出事的。
而要控制漢人百姓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把漢人中的精英和有名望的少數人挑出來,給他們官職和其他的好處,他們便能讓所有的漢人老老實實。
楊懷仁,便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人選。
鬼姐這邊,似乎也想到了這一點,陪楊懷仁出府之前,就叮囑楊懷仁她父皇這次召見他,不是一個老丈人想念女婿了那麼簡單,可能有大事要跟他談。
楊懷仁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本沒想過留在遼國,不管耶律跋窩臺會提出多麼高的官職和多麼大的好處,他都是要回到大宋的。
兩人進了宮,耶律跋窩臺也沒有直接開口提起此事,而是先寒暄了一番,彷彿只有這一刻裡,他並不是一位契丹皇帝,而是一個父親。
鬼姐很欣慰,儘管多日未見,但耶律跋窩臺並沒有因為當了皇帝便減少了對她的慈愛,而對楊懷仁,更是愛屋及烏了。
楊懷仁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他和鬼姐成親之後一切都好,只是他真的不想留下來,便說離開大宋數月,想念家中母親和兒女。
耶律跋窩臺微笑著點點頭,眼神裡卻似有所想。
他開口道,“自從朕登基大寶以來,政務繁多,眼下南北樞密院都還沒有執掌之人,朕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了。”
這話便是在試探楊懷仁了,耶律跋窩臺知道憑楊懷仁的智慧,這話說出來,他不會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楊懷仁笑道,“陛下身邊能人異士眾多,還愁無人可選嗎?”
耶律跋窩臺心中一驚,心說難道他對權力沒有渴望?或許他故意推辭一番,還有其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