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皇后當初進宮並被冊封為皇后,都是高太皇太后的安排,趙煦和他祖母之間是什麼關係,就不用多說了,從高太后死後趙煦的態度,就說明了一切。
趙煦是發自內心的恨他的祖母的,所以孟皇后這個他祖母強加給他的皇后,他內心裡一定是排斥的。
也許平時生活中他只是有些冷落她,但可以試想,趙煦內心裡是多麼不願意孟皇后一直留在宮中,每次看到她,就像看到了他的祖母一樣可惡。
所以一切就有了解釋,劉婕妤明顯沒有足夠的智慧來給孟皇后下那麼多套,即便有,以孟皇后的才智,也不會那麼輕易地去鑽。
但如果這些套是趙煦下的呢?孟皇后就是想不鑽也不行了。
於是便有了那樣的歷史記載,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一個信佛的女人,任由她的母親和姐姐請些道士或跳大神或燒符水,害死了她的“女兒”。
之後又裝作不知道劉婕妤的把戲,任由趙煦演一場大戲,把她打入冷宮。
史官看到了這樣的表面,也就記錄了下來,就算史官足夠聰明,看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趙煦的安排,可他敢把事實寫出來嗎?
一切都只是趙煦極力擺脫他人生中高太后給他留下的陰影,而玩的一套障眼法而已。
所以這件冤獄,趙煦心裡自然一清二楚,以孟皇后的聰明才智,她也是心中有數的,只是她處在這樣的位置上,沒有力量去反抗罷了。
也或許,她從頭就沒有反抗,當生下皇子的那一夜見識了後宮的陰暗狡詐之後,她的心就死了,也早早就看到了她未來的命運。
只是上天跟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近三十年後她如何也沒想到,她還有機會站出來,在一段中國民族災難性的歷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便是一個皇后兩次隕落,又離奇起復的故事。
楊懷仁想通了這一切,似乎也釋懷了許多。孟皇后眼下的命運也許很悲慘,但這些事情,都是她預料到了的,事實也證明她選擇安然地接受了這一切。
換了任何一個腦子稍微不太靈光的,經歷了這一切,估計早就懸樑自盡了,哪裡還有勇氣活在這個世上?
楊懷仁忽然很欣慰,他收養了孟皇后的兒子,也許正是讓她有了能堅韌著活下去的動力。
未來的某一天,或許是楊孝祖長大成人的時候,楊懷仁也許會帶著他去跟孟皇后見面,讓她知道,她值得活在這個世上,因為她還有歷史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當然,楊懷仁也盡力不讓大宋淪落到指望一個命運多舛的女人去支撐的地步,這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所有男人來說,真的太丟臉了。
但想到了這裡,楊懷仁也越來越覺得他不能留在京城了,保守一個秘密,不僅僅是不說出去那麼簡單,因為總有各種各樣的意外會發生。
所以,楊懷仁做了決定,離開東京城,離的皇宮越遠,他才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