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0章:小籠包子(上)

日近黃昏,大街上是來來往往的忙碌的人們,楊懷仁扮作了一位老先生走在人群之中。

這年頭讀書人是被人高看一眼的,而老先生就更受人尊重了,楊懷仁慢慢悠悠走在路上,不管是認識不認識的,迎面遇上的人總要微微頷首示意一下。

楊懷仁也跟和諧不認識的人們頷首回禮,然後按照探子指示的地點,找到了小石頭休息的那條小巷子口。

巷子很深,說不上幽暗,但有些曲折,一眼望不到終點。但離巷子口不遠處,能看見一個半大孩子蜷縮在一個牆角里,樣子似是睡著了。

楊懷仁笑了笑,卻沒往巷子裡走,而是轉去了巷子口對面的一家包子鋪。

江南的廚子,不管是酒樓裡顛勺的大廚還是大街上開小店或是擺攤子的小食攤販,骨子裡都有一種精緻的勁兒。

就說這家包子鋪,看上去不起眼,門面也並不大,但走進去,卻發現鋪子裡別有洞天——鋪子裡竟然有七八張桌子,安排的也十分巧妙。

看起來不大的地方,若是坐滿了人,也能有三十多個,儘管會人挨著人,但還不會顯得擁擠。

有老少兩對夫婦正在灶臺前忙碌著,看樣子應該是兒子兒媳和他們的爹孃。

面案前邊,兒媳手腳麻利的擀著麵皮兒,婆婆在一旁忙著把瘦豬肉加蔥花兒的餡兒舀進麵皮裡,單手一合攏,另一手則快速地捏合,很快便熟練地包好了一隻小籠包。

老丈在灶前看著蒸包子的火候,還不時地往灶膛裡添著柴火,兒子呢,則來來回回忙著給客人上包子和收錢,一家人忙的不亦樂乎。

包子鋪的灶也跟平常的灶不同,是那種連環狀葫蘆形的三個灶孔,灶孔上是蒸汽鍋,鍋的一頭接著一個小水塔似的水桶,控制好了水流的速度,正好讓水流慢慢流入到蒸汽鍋裡。

灶裡的火是一樣的,按道理說,燒水的鍋上冒出來的蒸汽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但鍋上邊的出蒸汽的孔,則大小不一,是從左向右依次增大了的。

這樣一來,三個大小不一的出汽孔裡冒出來的蒸汽量便不同了,離的面案近的一邊,因為出汽空大,所以熱氣冒得旺盛一些,離的面案遠的,則相對溫和一些。

婆婆包完了幾籠小籠包子,便端到灶臺前,老公公便或挪或摞,整合這灶上的三摞籠屜,新來的肯定是上熱氣最足的出汽孔加熱蒸。

差不多快熟了的,則轉移到中間的出汽孔上慢慢蒸熟,而蒸熟了的一摞,則移到最小的一個蒸汽孔上方,少量的蒸汽會讓這些籠屜裡的包子保持熱度。

楊懷仁饒有興致地看了一會兒,覺得人家的小店這套灶臺也設計的巧妙合理,給人的感覺是這間小店的年歲也很長了,算得上是家老字號。

眼下正是黃昏,是放工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漢子們走進小店,吆喝著要一兩籠的小籠蒸包,偶爾還會要一盤滷水豆子或是豆腐乾,便是一頓解乏管飽的晚餐。

年輕漢子見以為老先生走了進來,便陪著笑上前迎道,“老先生可要嚐嚐我們家的小籠蒸包?”

楊懷仁作勢捋著白鬍子,笑著答道,“早就聽說你們晏家小籠蒸包的大名,特此來品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