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孝年說的這些道理,其實楊懷仁都明白,不過兩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自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岑孝年不想楊懷仁多事,也不想因此而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定是不希望楊懷仁把這件事當真的。
但在楊懷仁眼裡,困難確實很多,但不能因為困難多就不去做,南邊那麼多資源,不能就這麼看著白白浪費。
再說了,這世上從來沒有容易的事情的,要是因為有困難就不去做,那乾脆躺著好了,餓死好了,吃飯和睡覺還費勁呢。
朝廷最近一段時間不願動兵,主要原因其實不是面子問題,一個藩屬國而已,打了也就打了了,其他藩屬國或者稱臣的小國有意見又能怎麼樣?
這世上從來都是拳頭說了算的,要不然後世國家也不會花那麼多錢去造飛機導彈了。
原因在於,朝廷沒有足夠的財力在近期內支撐兩場戰爭,同時也沒有可戰之兵和足夠的戰船。
說起財力,也只是沒有足夠的錢銀罷了,單論糧食的話是絕對不缺的,光漕運衙門的大倉裡,常規儲存的糧食就有上百萬石。
以一個士卒一年的基本口糧計算,一石大約是140斤,換算成市斤是約200斤,正好大約是一石糧。
也就是說,如果用十萬人去征討交趾,以一年為限,所用糧食也不過十幾萬石而已。
十萬軍隊裡,作戰將士大約佔三分之二,後勤保證的民壯等佔三分之一,六萬多將士去打交趾聽上去好像不太多,但楊懷仁覺得足夠了。
交趾號稱披甲二十萬,可這個數字聽聽就覺得可笑,交趾地方就那麼大點,人口都沒有一百萬。
再刨去那些叢林裡的部族人口,交趾人也就佔七八成的比例,要真是披甲二十萬,難道交趾除了老人孩子和婦女,其他人全都是士兵,他們就沒有農民工匠和商人了?
明顯不可能的。楊懷仁估算一下,交趾能有十萬軍人就頂天了,說不定也就五六萬而已,其他的幾萬也不過是臨時抓壯丁湊數的罷了。
這年頭東南亞的幾個大國看著國土面積畫的很大的,其實真正進入文明社會的地方也就沿海的一部分地區而已。
絕大部分地方還都是原始的熱帶雨林,雨林中的人類還處在原始或者半原始的部族社會狀態,這種情況下說交趾有披甲二十萬,絕壁是吹死牛的。
接著說交趾國軍隊的戰鬥力,東南亞地區的社會文明剛剛從刀耕火種的原始文明發展到初級封建社會文明而已。
一沒有強弓硬弩,二沒有利劍長矛,據說那邊的軍隊所用的武器還是竹刀竹槍,就這樣的武器裝備,能有多少戰鬥力?
縱觀整個東方歷史的發展,向來都是北方遊牧英勇善戰,中原的漢人體格就差了一些,但依靠更好的冶煉技術和兵法韜略,在軍器和戰術能力上彌補了身體的不足。
而越是往南,人類的身高等身體素質方面就越差,軍隊的戰鬥力也就越差,所以交趾別說沒有二十萬軍隊,就算是有,實際的作戰能力也值得懷疑。
當然交趾也有他的強項,比如氣候和地理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對他們有利的,大宋的軍隊也確實沒有多好在熱帶雨林氣候下作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