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姐和宋五妹同時陷入了深思。
宋三姐回想起當初爹爹去世的時候,執意要把家裡最大的產業文武樓交給妹妹打理,她心裡是極其不服氣的。
但不服氣歸不服氣,她還不會違逆爹爹的意思,何況爹爹為了補償她,也把家中的大部分積蓄交給了她。
光是那價值近萬貫的金銀珠寶,也完全抵得上一座文武樓了。
不過即便如此,爹爹過世後宋家也沒有分家,她和五妹再不對付,也不可能在爹爹剛去世的時候就大吵大鬧。
母親是父親唯一的妻子,便已經說明了他們老兩口是多麼恩愛,父親那麼想要兒子,可也沒有納妾。
父親過世之後,母親的身體便突然間不行了,整個人沒了生氣,沒出一個月,也跟著父親而去。
父母都過世之後,姐妹倆的矛盾就一天一天地爆發出來,最後她負氣出走,帶著爹爹給她的錢銀離開了家。
一開始離家的時候,宋三姐也曾經感受到一種自由和舒暢,可漸漸地,她才發現她心中的那個家,不是那個院子,而是父親母親的親情,還有爹爹強逼著她學了的廚藝。
有那麼一段時間,她開始不敢吃飯,因為每次吃飯,便能想起爹爹是個廚子來,想起爹爹躺在病榻上用拉風箱似的聲音囑咐她要把宋家的吃飯手藝傳承下去,她就沒了胃口。
這種壓力伴隨了她好久,直到她親自下廚做了一頓飯的時候,那種壓力才稍稍有所緩和。
於是宋三姐做了一個決定,她也要做一個廚師,可迴文武樓是不可能了,因為妹妹在,如果她回去,一定會被妹妹譏諷一番的。
幸運的是,文武樓對面的望湖樓,老東家因為要回鄉養老,才決定要轉讓出去。
宋三姐藉著這個機會,用爹爹留給她的財產,把望湖樓盤了下來。
可她看著那塊望湖樓的招牌,心裡如何都不是滋味,酒樓是盤下來了,但招牌是人家的,自家的招牌是文武樓,她就是爹爹用開文武樓賺的錢養大成人的。
看著對面文武樓,宋三姐忽然想到,文武樓是爺爺創立的,是宋家的招牌,不是他宋五妹一個人的,我也是宋家的後代,為何我不能用呢?
於是宋三姐又打造了一塊和老文武樓一模一樣的招牌,這才開門營業。
當她站在文武樓的招牌下的時候,她才感覺又有了家的感覺。
可惜妹妹認為這件事是她故意針對她了,兩人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劣,甚至到了見面就吵架的地步。
這三年來,兩人因為面對面開著同樣的買賣,天天都能見面,可兩個人卻再也不能好好說話了。
她們甚至不再用姐姐妹妹相稱,連自家請回來的掌櫃和僕子們,也把對方當做了仇敵一般的看待。
宋三姐聽了楊懷仁的話,忽然意識到爹爹為什麼當初那麼安排了。
都說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可對女兒來說,父親又何嘗不是女兒的大棉襖呢?
爹爹永遠都是那個最瞭解女兒的人,或許爹爹那時候就看出來了,他在的時候,她和五妹雖然貌合神離,可還能住在一個屋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