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軍主將徐涇帶著楊懷仁等人登船參觀,從戰船作戰到水軍將士的生活等細節都介紹的非常清楚。
楊懷仁記得以前曾經聽說長時間在海上的水手很容易的敗血症,是因為長期離開陸地,水手的飲食極其不平衡所造成的。
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缺乏維生素的攝入。
可實際上大宋海船上的船工水手們,卻極少得這種病,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因為大宋的海商商船,航行的時候離陸地並不遠,基本每過幾天就會靠岸補給,所以不存在長期生活在船上導致沒有蔬菜水果吃的情況。
第二則是在一些大型的海船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生態系統。
造船廠打造戰船的時候,就行到了正規的戰船將來可能會遠洋作戰,在海上航行的週期比普通的貨船要長,將士們必然會面臨食物攝入不平衡的情況。
所以在戰船上也會專門打造一個種植蔬菜以及養殖家畜的區域,土壤是從陸地上挑選的上好的肥沃泥土,種植上一些高產又容易活的蔬菜,可以解決船上人員的吃菜問題。
與此同時也有專門的艙室,是用來養豬、養羊或者養家禽的,這樣水手出海是可以經常遲到新鮮的肉食和雞蛋的。
儘管不可能和在陸地上一樣的豐富,但有了這樣的設施,基本能滿足船員對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需求。
而且一支成熟的龐大艦隊裡,也不都是戰船,也有專門負責後勤補給的船隻,專門就是用來裝載糧秣,以及種植蔬菜和養殖家畜家禽的。
這樣的後勤船隻雖然不如戰船體型龐大,但空間利用非常合理,可以裝載的後勤物資非常可觀。
楊懷仁察看過了之後,也是覺得船上能種菜養豬非常新鮮,但這樣的設計早就在大宋的船隻製造時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規定,所以配套非常完善。
再比如說淡水問題。船上又巨大的水倉,而且還有一個非常精妙的雨水收集系統。
海上風雨不定,特別是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即便到了冬春兩季西北季風盛行的時候,海上也從來不缺雨水。
海上下了雨,雨水打在油帆布製作的船帆上,自然會流下來,這樣的雨水不會被浪費,而是會流入下帆漕中,然後被收集。
甲板和後世的馬路一樣,是中間略高,兩邊略低的,可能肉眼不太容易發覺,但落在甲板上的雨水會很自然的留到甲板四周。
甲板和側板的連線處,設計有收集雨水的孔漕,然後經過了簡單的過濾淨化之後,被收集到水倉之中。
水倉中的雨水一般用來洗漱,飲用水還有單獨的水倉儲存。如果遇上長期不能靠岸的情況,雨水也可以用來飲用,暫時解決飲水還是不成問題的。
楊懷仁見識了這些,感到驚訝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的工匠們的經驗和智慧,他們的設計真的非常巧妙,很多看似簡單的東西,實際上都是非常科學和合理的。
水軍將士的生活方面,設施同樣齊全,廚房和營房在內部,同時還有醫務室和澡堂,生活垃圾和廢物則由後艙的另一套排水系統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