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天,楊懷仁要做的是落實答應了東坡先生的關於在儋州開戰黃花梨生意的事情。
首先要做的便是計劃將來儋州碼頭的擴建,眼下現有的碼頭太簡陋了,只能停靠一般的小型漁船和貨船,超過一千料的船根本停泊不了。
這是限制將來黃花梨生意的一個瓶頸,只有交通順暢了,儋州的黃花梨木材和產品才能順利的運送到中原去。
其次呢,生意也要一步一步來,儋州的規劃方面自然由東坡先生和儋州府衙來制定,但採伐數目的工作,就要抓緊開始了。
之後楊懷仁會委託那些隨軍商人,他們現在正在往回運送那些交趾商品,讓他們下一次回來的時候,務必從江南一代招募一些手工精湛的木匠回來。
木匠會送到儋州,一方面抓緊時間展開培訓,同時也開始建造木工工坊了。
最後便是資金問題。商人如今對楊懷仁非常尊重,之前談好的在交趾的生意的利潤,大家都搶著預付了一部分分紅。
楊懷仁便打算從這部分資金裡分出一些來,作為儋州經營黃花梨生意的啟動資金。
制定好了計劃,自然會有人去施行,楊懷仁也不必擔心這個。
本來他打算在儋州多留幾日的,可以好好和東坡先生說說話,不得不說,在楊懷仁心裡,和東坡先生這樣心底無私的人在一起,他的內心也變得淡泊了。
不過東坡先生在第三天便勸他趕緊回去了,理由是楊懷仁畢竟是武德軍的主帥,就這麼擅自離開大軍獨自來儋州看望朋友,似乎有些不妥。
楊懷仁也知道東坡先生說的有道理,雖然現在軍中的監軍因為護送財寶回京不再軍中了,但楊懷仁這樣的人,他的起居言行都特別引人注目。
萬一他擅自離開大軍去儋州看望蘇軾的事情傳了出去,總會有朝中的一些不懷好意的人胡亂去編排他。
楊懷仁也感受到了蘇軾的心意,畢竟蘇軾在朝中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論是舊黨還是新黨,他兩邊不討好,他怕楊懷仁和他走得太近,會無意間傷害到楊懷仁。
楊懷仁心裡是不在乎這些的,何況憑他現在的地位,也不是隨便什麼阿貓阿狗能招惹的。
但蘇軾還是勸他,萬事小心為上,既然身在紅塵中,就必須要睜大了眼睛活著。
楊懷仁無法拒絕東坡先生的好意,只得離開儋州。
這一天風和日麗,還真是個好日子,楊懷仁乘小船回到大船之上,回首遙望岸邊和他揮手辭別的東坡先生,莫名其妙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他十分清楚,他們這一別,估計就是永別了,倒不是那種生離死別的淒涼,但楊懷仁心裡就是有些緊,那種淡淡的愁緒縈繞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或許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吧,楊懷仁其實不是很喜歡大宋的文人,但唯獨和東坡先生在一起,他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大宋的文人確實學富五車,也很有見解,知禮知義,單純從學識的角度,或者風骨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是值得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