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魚這道菜產生於宋代,這跟宋代出現成熟的榨油技術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製作酥魚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用大量的油來炸魚。
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菜式,做法上也根據地域的不同有一些不同。
但烹製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基本是一樣的,無非是先炸後煮,不一樣的地方大致在於魚類食材的選擇,以及地方口味不同產生的調味上的差異。
例如邯鄲以及周邊地區的著名菜式骨酥魚,選用的是本地滏陽河中的鯽魚;山、東沿海盛產帶魚,所以選用帶魚作為主材;江浙地方上則喜歡用當地的草魚作為材料。
因為這個季節草魚不夠肥美,楊懷仁選用了一種同樣非常適合做酥魚的小型魚類——鳳尾魚。
鳳尾魚是一種洄游性海洋小型魚類,學名鳳鱭,這麼說可能還是有人不明白這是一種什麼魚,不過有一種被人透過鳳鱭培養出來的觀賞魚類大家應該很熟悉,叫做孔雀魚。
因為鳳尾魚的魚尾像鳳凰一樣,五顏六色的尾巴發散非常美麗,所以叫做鳳尾魚。
野生的鳳尾魚成年個體大概在三到六寸長,平時生活在我國的東海區域,每年的春末夏初則成群的透過江河洄游回淡水區域交配產卵。
四月份已經可以在江河中捕撈到鳳尾魚了,也正是鳳尾魚最鮮美的時候,所以楊懷仁選用鳳尾魚作為自作酥魚的魚類食材。
鳳尾魚一般被百姓製作成小鹹魚使用,或許是因為鳳尾魚體型細長瘦小,顯得沒有多少肉,所以做小鹹魚,也是符合它的特點的。
但實際上鳳尾魚雖然小,但它的肉質卻非常細嫩可口,用酥的烹製方式,更能讓魚肉的味道變得更加鮮美。
新鮮捕撈的鳳尾魚去除魚頭然後刨開魚腹洗淨內臟,注意洗魚的時候要保留魚的下顎,帶魚籽的魚,魚籽可以保留,然後瀝水後加少許鹽簡單醃製一會兒。
接著把瀝乾水分的鳳尾魚上油鍋炸魚,這裡注意,要把小型的鳳尾魚炸出酥的口感,油溫必須掌握的很好。
不能因為油溫太熱把魚快速的炸熟炸幹,也不能因為油溫太低而導致魚炸不透,保持八成熟的油溫正好。
當然,根據所選魚類食材的不同,油溫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控制油溫的目的在於把魚真正炸透,特別是魚骨經過炸之後,變得酥脆,可以直接食用。
如果是體型較大的魚類食材,比如草魚,需要進行改刀,讓熱油能接觸到魚骨才行。
鳳尾魚炸至外皮金黃,等到顏色繼續加深開始變暗,魚肉明顯有緊實感的時候,便可以撈出來了。
這時候的油炸鳳尾魚其實就可以直接食用了,口感上是酥脆了,不過因為沒有複雜的調味,口味上還是單調了些。
一般製作酥魚,並不是只為了一道菜,一般是做一大鍋作為過年的菜式,可以隨時根據這一餐的食用量取出來裝盤食用,所以做一次的分量相對比較大。
多炸幾鍋,把炸好的鳳尾魚放在一邊瀝油,這時候油炸鳳尾魚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水分。
另起一大鍋,燒熱放入底油,把事先準備的蔥薑蒜以及花椒放進去爆炒出香味,然後倒入半鍋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