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表面平靜無波,實則暗流湧動,遼國其實也是一樣的,逐漸繁榮的背後,是諸多勢力在暗中較勁。
蕭氏雖然擁立耶律跋窩臺為帝,可並不是所有蕭氏都是這麼想的,連耶律氏皇族內部也不見得就思想一致。
大家的想法其實差不多,耶律洪基當年鬱鬱寡歡是因為苦無後繼之人,耶律跋窩檯面臨的局面其實也是一樣的。
耶律洪基怎麼說也還是有個孫子的,儘管這個孫子很不靠譜,但起碼也是血緣純正的契丹人。
可耶律跋窩臺就不同了,渤海王耶律孝禮,也就是大羊楊孝禮只不過是耶律跋窩臺的外孫,是有一半宋人血統的。
即便耶律跋窩臺力排眾議封了一個六歲多大的孩子當了渤海王,向眾人表明這個孩子就是他的繼嗣,可多數人心中是不認同的。
既然不認同,那麼也就意味著大家各有打算,現在耶律跋窩臺還活著,大家自然不說什麼做什麼。
但萬一耶律跋窩臺死了,那就不同了,一個有宋人血統的人繼位成為契丹人的國家的皇帝,那些契丹貴族是一定會起來反對的。
這種反對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附帶的武力篡權的戰爭,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
鬼姐深知這一點,所以也早儘量做準備,暗中強大自己,同時削弱對手。
楊懷仁給他的建議是“攘外必先安內”,鬼姐看完就懂了。
這就要說到遼國內部對契丹人的統治威脅最大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了。
其實早在鬼姐回到遼國的時候,楊懷仁就想到了,為了不給鬼姐將來的計劃添麻煩,他也停止了和蒙古人以及女真人在商業上的來往。
沒了商業來往,蒙古人自然要困難一些,但也不至於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但對地方更小也更貧瘠的女真人來說,就等於失去了最大的援助了。
不給女真人糧食,他們依靠自己種植的糧食和獲取的食物,根本無法在短期內取得種族的快速壯大,人口增長停滯是必然的。
而不給他們鐵器以及其他物資,他們便組織不起一支有模有樣的軍隊。
鬼姐更是想到了驅狼逐虎之計,讓那些對耶律跋窩臺不滿的契丹貴族去跟蒙古人和女真人交惡。
蒙古人和女真人受到了更嚴苛的壓迫,自然會有一定程度的反抗,而兩方摩擦甚至形成不斷戰鬥的局面,消耗的是他們各自的實力。
楊懷仁對鬼姐的才智很欣賞,也很滿意,一點就透,真是聰明絕頂。
以前他和蒙古人以及女真人做生意,為的是扶植他們的實力,讓他們和契丹人作對,好讓大宋漁翁得利。
現在不同了,如果鬼姐將來有機會控制遼國的權力,那麼就要打壓蒙古人和女真人了。
楊懷仁從經濟上斷了他們的巨大援助,野蠻的契丹人去打壓他們的生存空間,鬼姐還有其他的辦法讓他們內部不和,讓原本他們內部趨於融合的態勢減弱,甚至停滯下來。
方法其實很簡單,無非是扶一打一,他們內部自然會產生猜忌和矛盾,剩下的事,不用任何人出手,他們自己就會反目成仇。
這方面楊懷仁能做的其實也不多,不過他相信鬼姐為了大羊,會給他打掃乾淨所有人生路途上的攔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