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職位,除了在大宋開國年間由武將出身的大功之臣擔任過之外,到後來近百年裡一直都是文官來任職的。
仁宗年間北宋著名的將領狄青,地位已經是獨樹一幟了,即便如此,狄青將軍最高也只是擔任過沒有實權的樞密院副使而已,而正職,是從來都沒有武官擔任過的。
楊懷仁是御賜的同進士出身,可以說是文官入仕,但後來楊懷仁可沒怎麼當過文官,辦的卻一直都是武官的差事。
從這方面來說,楊懷仁實際上是個高爵位的武官,更接近勳爵將門的那一幫人,趙煦讓楊懷仁這樣的身份來出任樞密院參知政事的差事,有點破格任命了。
再說左衛大將軍,這個差事是中樞之外最高的武將職位了,一般只有禁軍的最高統帥,才會任命這個正二品的最高武職。
之前楊懷仁的右衛將軍名頭,是出征時才任命的出征軍的最高武職,品質也非常高,像是從二品上的。
不過這個職位一般是暫時性的,平時若是被皇帝任職,基本商業相當於一個虛職,只有名頭,手裡是沒有軍權的。
楊懷仁當時領兵下江南,後來又率軍征伐交趾,才被趙煦封了右衛將軍的名頭。
後來得勝歸來,趙煦特意沒有收回,目的也很明顯,一是讓楊懷仁在外有一定的軍權可以不受某些文官大員太多的挾制,二也是方便楊懷仁的練軍強軍計劃。
所以右衛將軍的名頭實際只在武德軍中有效,其他地方也不過是個唬人的名頭罷了。
從右衛將軍到左衛將軍,雖然兩個職位只有一字之差,品秩也只差了半級,但實際權力上,確實天差地別了。
右衛將軍只能管制幾軍幾衛或幾廂的軍卒,左衛將軍卻是禁軍最高統領了,麾下將士二十餘萬。
而且趙煦的密旨裡特別說了賜封楊懷仁的這個左衛大將軍可以統領大宋的兵馬,這更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第三件事,趙煦特詔武德軍重新回到禁軍的編制序列,這也是大宋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當初龍武、虎賁兩衛禁軍為什麼會撤衛改藩,這裡就不再贅述了,趙煦現在消除了心中的成見,打算讓武德軍重新回到禁軍編制,實際上就是給了地方軍隊進京的權力。
地方軍進入京城百里範圍之內,那都是死罪,也只有把武德軍重新編入禁軍,這些將士們才有資格進京。
楊懷仁看到那個數字,也是心中苦笑,按照正常的編制,武德軍由原來的龍武和虎賁兩衛改編而來,基本編制只有一萬六千人。
就算加上新成立的武德軍水軍,也只有兩萬二千人的編制而已。
實際上武德軍裡也從來沒有嚴格的人數編制上的限制,這早在武德軍最初被改編之後,楊懷仁是向趙煦彙報過的。
正是因為趙煦知道楊懷仁出於練兵的需要,也就沒有在意,還特別囑咐兵部給武德軍發發放糧餉,也是一支按照三萬人的數額。
武德軍這些年不斷壯大,從江南吸收了很多湘軍中的精英將士,人數也在不斷增長之中。
趙煦心裡也是有自己的盤算,密旨裡說武德軍五萬之眾,也是他心中對武德軍人數上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