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送別,三天後楊懷仁率領一萬騎兵乘船北上進京。
黃公公對楊懷仁這麼快就帶著兵馬出發感到很滿意,只是發現只有一萬人馬的時候,表示非常疑惑。
楊懷仁自然不用跟他過多解釋,只是安慰道,“請黃公公放心,這一萬武德軍中的騎兵乃是精銳中的精銳,到了戰場上那是以一當十的存在的。”
黃公公是見識過武德軍的戰鬥的,自然知道楊懷仁的話絕對不是吹牛,漸漸地也想到了楊懷仁的難處。
就像以往要打仗,要出兵也不是說走就能立刻起身走的,糧草輜重,總要給一定的時間準備。
一萬騎兵從常州出發,還要先乘船過江抵達揚州之後再改走旱路,但是這運輸兵馬的漕船,轉運司衙門就準備了三天。
這麼想的話,若是要七八萬人集體開拔進京,沒有半個月的工夫,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只是黃公公這種焦急的心態,讓楊懷仁也有些擔心,他忍不住去想,難道趙煦的身體狀況真的那麼壞?
但想起他還能給自己寫信,雖然字跡已經有些虛浮了,從這一點來看,趙煦起碼還是能站起來的。
運兵的船隊一天之後抵達揚州,江南三大商業衙門的三位太監總管已經都到了。
岑孝年和童貫自然不必多說,他們來的匆忙,只是臨時準備了些犒賞過路將士的酒肉表達他們的心意。
轉運司衙門這邊,來了兩位公公,一位便是總管太監袁公公,另一位是小生子公公。
袁公公年逾七十了,鬚髮皆白,人的臉色倒是還好,走路要人攙扶著,也能趕到揚州碼頭迎接楊懷仁的到來。
小生子公公經過了這幾年的歷練,人成熟了不少,明顯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半大孩子的模樣,看上去也像是個能主事的大人了。
楊懷仁心裡清楚,轉運司衙門的頂頭老大自然還是那位袁老公公,不過他年紀老邁,也實際管不了什麼事,本來就是向太后因為念及他在身邊伺候多年,讓他來江南養老的。
袁老公公也是有自知之明,自然明白江南這個官場圈子裡是怎麼回事,衙門裡的事物也都放心交給小生子去打理。
反正有他在一天,小生子也不會騎到他頭上去,等他百年之後,他就更不會去操心了。
小生子公公呢,也是安分守己,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從來不去管身份的事情。
他有楊懷仁這個靠山在,將來轉正,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他沒有理由急著強出頭,因為他心裡清楚,楊懷仁看重的是能做事又低調的人。
本來這種送行也是個形式的事,大家寒暄客套一番,也就作罷。
只是楊懷仁這次忽然率軍進京,讓江南的這幾位實權的公公心中忐忑,都想著搞清楚京城裡發生了什麼事情。
其實這都是多餘的,他們一個個的也不是聾子瞎子,又是從宮裡出來的人,京城發生了什麼大事,本來也躲不過他們的眼睛和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