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說了些值得人深思的話,卻不能改變楊懷仁對他的看法。
楊懷仁確實覺得趙佶是這一代皇族之中最聰明的人了,只可惜他們都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沒有定力。
趙煦上位之初,同樣是立志要勵精圖治的,後來還不是變了?
趙佶這一點並不會比他兄長做的好,原本的歷史裡趙佶繼位之後也不是沒有想著做一位明君,只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胸中的志向都被他拋之腦後了。
他們兄弟不約而同的都沉迷於女色或者其他東西,然後讓半個國家葬送在了外族手中。
所以楊懷仁也絕不會冒險,更不會把希望寄託在趙佶手上。
或許楊懷仁的反應也說明了他的態度,趙佶內心裡是清晰的,他的酒後真言並沒有打動楊懷仁。
他又是自嘲地一笑,接著道,“哥哥,我也不隱瞞,在皇兄的孩子出現之前,我也是想過有一天我能登上皇座的。
不過現在,我已經不那麼想了,再回頭看看皇兄一生的經歷,作為一個兄長,他是個好人,看作為一個皇帝,他不算是個明君。
也正是人生的坎坷遭遇,讓他對人生有些怨憤,當大權在握時,他把這種怨怒全部發作了出來。
他傷害了他最親近的人,然後錯信了奸佞小人,才讓他走到了如今不可挽回的地步。
如此看來,當皇帝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好事。”
趙佶說到這裡,楊懷仁倒是點點頭表示了認可,“嗯,當皇帝太累了,得到了權力的同時,也失去了太多太多。
或許當皇帝的人一開始因為掌控權力的那種興奮忽視了這一點,可許多年之後,當他們意識到他們失去的是他們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的時候,卻已經晚了。”
楊懷仁一番話讓趙佶回味良久,然後他才笑著點點頭,“哥哥說的不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這句話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原來這世界從來都是公平的,外人看到我們高高在上,享受榮華富貴,卻從來不曾想過我們的煩惱。
有些時候我也忍不住在想,如果我不是生在帝王家,只是一個尋常的百姓之家的話,也許我沒有現在的榮華富貴,可我一定是快樂的。
一想到不用考慮那麼多事情,也不用去爭權奪利,我渾身忽然間都覺得輕鬆了不少呢。”
楊懷仁斜眼瞅了趙佶一眼,有種想抽他一耳刮子的惡趣味。
這種話,也就是自身在富貴榮華中的人才能說出來,說這種話給人的感覺總不像是真心實意的,卻像是一種無病呻吟似的調侃。
物質上生活的富足和精神上生活的快樂,這另種境界並不是相對的。
富人說的不快樂,和窮人的不快樂完全不是一碼事,而窮人認為的富人的不快樂,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事實是富人要考慮的事情確實要多一些,但要把這些煩惱全部定性為不快樂,是偏離了基本的快樂的定義的。
只能說窮人很難去理解富人的生活和思想狀態,而窮人自身的快樂,也更多的停留在心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