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8章血液是最好的證明
楊懷仁話音未落,章惇便譏諷似的口氣反駁道,“楊大帥還真是會開玩笑,民間的這種俗語,那可真是多了去了。
如果把這種民間的俗語當做世間的道理,那就有點鬧笑話了,楊大帥此等身份,還會把民間的俗語當成了大道理來看待,不覺得可笑嗎?”
楊懷仁最不怕吵架了,也立刻懟了回去,“章相公此言差異,不僅如此,怕是這種話把聖人父母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聖人同樣來自民間,聖人的禮法和教義,同樣有很多來自民間,只不過是聖人用更通俗易懂的詞彙把民間的道理重新整理並記錄下來而已。
這一點不用我說,相信在場的諸位也都懂得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
就連我們現在用來治理國家的法度,做人的道德和倫理,同樣是從民間的規矩,一點點彙集起來,逐漸形成了大家約定成俗的習慣。
照章相公的意思,民間的東西就是可笑的,那章相公是不是也覺得出自民間的忠孝禮義的基本做人道理,也是可笑的嘍?”
章惇大驚,這才意識到楊懷仁一直就是一個巧舌如簧之人,他說話的任何一點小失誤,都會被楊懷仁抓住當了把柄,然後用新的道理反擊。
他倒也不算慌亂,立即想明白了楊懷仁話中偷換概念的做法,反駁道,“楊大帥完全曲解了老夫的意思了。
楊大帥所說的道理,老夫自然承認,可大家要清楚一點,聖人整理民間的道理,然後加以解釋成為有普遍意義的教義,然後宣教給天下人,這自然是沒錯的。
可楊大帥所說的那句民間俗語,可有被聖人收錄過?
可見民間的俗語或者道理,也並不是全對的,聖人擇其善者,摒棄誤者,才有了我們如今的行為準則。
就說楊大帥剛才說的那句話,我們也要從兩方面來看待,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說的是一個人的子孫,必然會繼承他的血脈。
這個血脈表現出來,便有了一顯和一隱兩方面內容。
一顯,便是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外表,也包括耳朵能聽見的聲音等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的東西了。
像一個人的外貌,身材和聲音,就是這部分內容。
而一隱,便是我們無法看見或聽見的東西,比如血脈的共同性,性格的相似性等等。
啟稟陛下、還有兩位太后娘娘知道,這血脈傳承中的這一顯和一隱,卻有不同的本質區別。
顯現出來的,也許很直觀,但卻是能改變的,不能作為真正的判斷依據,反而是不能看見的,卻是無法改變的,更能作為我們判斷血脈傳承的依據。”
章惇說到這裡,眾人也大致聽懂了,按照他的說法,人的樣貌和聲音等等,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兒子長得像父母,很多人都是這樣,但這卻不能當做判斷孩子是父親親生的合理論據。
這世上也確實有很多人,和父母的樣子就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也有外貌長得很像的兩個人,卻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事情存在。
反而是章惇說的那種看不見聽不著的隱性的因素,是絕不會作假的,比如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