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2章我才不在乎
人處在不同的位置上會考慮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憂慮。
就好比學生總想著老師能忘記了測試,老師卻想著學生們都能考出好成績,自己也能多拿些獎金,校長則想著怎麼把學校的名頭打響,他也好再提一提。
趙煦單獨召見了楊懷仁,其實就一件事,他們見了面,楊懷仁也只說了一句話,趙煦便明白了。
可蘇公公卻不懂了,當然這也不怪他,他不懂得把自己放在別人角度去考慮問題。
趙煦是大壯的生父,可惜他和兒子相處的時間太短了,他都遺憾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讓他們父子相互熟悉。
而楊懷仁是大壯的養父,從小到大把他把扯著長大,那種感情自然不用多說。
趙煦也不是信不過楊懷仁,而是他害怕時勢會把楊懷仁推著走到那個他不願意走到的地步。
楊懷仁從一開始就想到了這一點,那些相公們,還有很多朝中的重臣,也必然會考慮到這一點,只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他們還不便說罷了。
楊懷仁相信今日之後,自然會有人上門提醒他,比如那些相公們,不管是出於好意還是警告,或者是給楊懷仁一個選擇的餘地,也會主動告訴楊懷仁。
其實在楊懷仁心裡,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人家來提醒,他自然會心懷感激,但他內心裡,是真的從來沒有想過利用大壯讓自己將來權傾朝野,甚至取而代之。
楊懷仁也不會認為他會高尚到權力對他沒有任何吸引力,可是他最真實的想法他是清楚的,有足夠的權利和資本來幫助他實現他的夢想就夠了,太大的權力反而是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柄利刃。
權力讓你可以殺人,也有可能讓你被人殺。
所以楊懷仁會保留應有的權力,去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也保護大壯的皇位的穩固,但他絕不會進入朝堂,成為眾矢之的。
大宋的文人執政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如果現在換了他這樣不倫不類的人掌握權柄,恐怕朝堂的鬥爭比以前還要猛烈。
楊懷仁從最開始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保持清醒,在保證大壯可以得到他應得的皇位之後,他便告訴全天下人,他還是不會進入朝堂,參與到朝政中去。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楊懷仁認為憑他手上這點兵將,去和全天下的讀書人作對,似乎太傻了,那完全是找死。
只是有些事他也不得不考慮,比如未來輔佐大壯的那幾位相公,有的是不能留了。
比如章惇,這個人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奸臣,更不能說是一個壞人,對於一個執著於人生理想的人來說,某些方面還是值得人肯定和欽佩的。
只是章惇的做法太激進,為人也太激烈,所以他掌握朝堂的大權,只能讓黨爭愈演愈烈,永無休止的爭鬥下去。
他很有才華,也同樣有遠大的理想,只是實現理想的方式似乎過於理想化了,忘記實現理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天下的百姓。
改革是必然的,可你改革的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了還不肯停下來反思,這就有點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