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朱太后竟然明白了向太后的意思,或許這是她最悲傷的時候,同時也是她最清醒的時候。
兒子的死讓她開始有些改變了,她性子或許很直,不會拐彎,可這並不能說她就是蠢得無可救藥。
孫子才是當今大宋權力最大的人,這一點在她的內心裡也是認可的,看著旁邊面無表情的孫子,朱太后覺得,他一定會踢剛剛死去的父親討回公道的。
楊懷仁還是不能確定大壯是不是已經明白了他和章惇之間的爭吵,對他自身來說意味著什麼,又有什麼長遠的意義。
楊懷仁從來沒懷疑過大壯是個聰明的孩子,這一點從大壯從下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從來都是家裡孩子們之中在學習方面最優秀的一個,證明了很多次了。
在培養孩子方面,楊懷仁雖然本著窮養兒子富養閨女的思想,對兒子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
但這種原則也並沒有讓他忽略孩子們畢竟還小的事實,他也一直在教育子女上追求一種平衡。
不至於讓孩子們因為管教太鬆導致他們可以調皮不去學習,也不會因為讓他們學習的太多而失去了寶貴的同年玩耍時光。
在嚴厲的父親和可愛的父親之間,楊懷仁覺得他還是做到了這種平衡的。
像大牛不喜歡學習,喜歡學武,性格上也有點貪玩,楊懷仁就對他嚴厲一些,告訴他學習知識的必要性,給他一些壓力,讓他能把時間多放在學習知識上面。
而大壯則是喜歡學習多過玩耍的那個孩子,更多的時候,大壯都是捧著本書,反而沒那麼喜歡出去玩耍。
楊懷仁便趕著他出門去跑跑跳跳,告訴他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兩者兼顧才是一個好的學問人應該有的思想。
後來楊懷仁也考慮過孩子們都是他的孩子,他們之間卻性格不同的原因,也許和他們的母親有關。
長子大官很有做一個長子的覺悟,加上韻兒對他相當嚴厲,所以他的成長過程中,楊懷仁操心的時候不多。
而玉兒一個人帶兩個兒子,就有點顧此失彼了,她知道楊懷仁對大壯的重視,所以很多時候對大壯也更嚴厲了些,是希望他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
所以對親生兒子大牛的照顧上,多少是有些疏漏的,所以大牛有點貪玩。
這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大壯從小雖然不知道他的身份是如何,但骨子裡有種討好母親的心理,所以在學業上更加發奮,小小年紀其實已經有了比他大好幾歲的大孩子的文化水平。
這是讓楊懷仁也感到驕傲的事情,不過這種孩子的聰明和自覺性,並不代表大壯能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讀懂大人的心思,融入到大人的精神世界。
畢竟他真的太小了,如今也還不到八歲,儘管他經歷的事情也是比其他八歲的孩子要多得多,但人生的閱歷還是太少。
他能不能搞清楚現在他面臨的處境,甚至是面對的危機,他又能不能找到一種平衡的方式來解決。
這樣的場面之下楊懷仁也很難給他什麼語言上的提示,不過他想到了一件往事,於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抹了抹鼻子,希望大壯能想起什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