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的理想是積極的正面的,有利於民族和百姓的,且他實現夢想的方式也正確,那就沒有什麼問題。
但反過來呢?那問題就大了。
章惇的問題就在於此。說起來章惇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像他這麼文武雙全的人,成為一代英雄也不是沒有可能。
只可惜他性格上的缺陷,註定了他的人生會慘淡收場。
章惇的性格,說好聽的叫剛正不阿,說難聽的就是暴戾嚴苛,他對自己嚴苛,對別人也像對自己一樣嚴苛。
一個人做人原則性太強本來也不算是壞事,可你強行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原則強加給別人,而且強制這樣,這就過分了。
章惇信奉變法救國的思想,這一點也沒有錯,但他只是在想象裡覺得新法是好的,便透過自己的權力強加給大宋的所有百姓。
這可以說他是缺乏實踐,所以不得民心。
楊懷仁也承認新法裡的很多內容,對於大宋現在的局面來說,確實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新法由於太過於直接、簡單和粗暴了,施行起來傷害的人就太多了,所以從頭到尾,根本就施行不下去。
章惇只想著透過強制的方式來實現他的變法理想,但他從不考慮國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
如果他能圓滑一點,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懂得變通,或許事情不會那麼糟。
可他就是太直性子也太強硬了,所以才搞到了最終不好的局面。
原本的歷史裡,他是因為在趙煦過世後大家議儲的問題上,大說趙佶的不是,後來趙佶登基後才把他排擠出朝堂的。
楊懷仁相信這個說法,因為事實證明,章惇的性格,是會直言不諱地說某位可能的繼承人的壞話的。
說了潛在的皇帝繼承人的壞話,被皇帝排擠也算是正常現象,這怪不得別人。
這種性子很難讓人說是好或者不好,可以仗義執言,說明他正派,這是值得人欽佩的。
可這樣的性格也太容易得罪人了,為了一時口舌之快,他就沒想過把自己的理想置之何地嗎?
楊懷仁這麼想也並不是說他喜歡圓滑的人,而是說,他更喜歡能屈能伸的人,俗話不也說男子漢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嗎?
總之,楊懷仁現在心裡覺得很開心,一方面是替自己開心,一方面是替大宋開心,也有一方面是替章惇開心。
自己開心,是因為他實現自己的理想道路上,少了章惇這麼一個極大的阻礙;
為大宋開心,是因為他知道章惇如果按照他的方式走下去,對大宋來說有弊無利;
替章惇開心,是因為原本章惇的下場有點不太好。
原本的歷史裡章惇因為議論皇帝而被貶官,最終鬱鬱寡歡而過世。
如今他辭官,卻也保留了自身的爵位和虛職,朝廷給的俸祿一樣不會少,如果他想得開的話,他照樣可以回到老家做個富家翁,閒來著書立傳,怡兒弄孫,還是可以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