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11章:新的思路

楊懷仁道,“既然是做生意,那我得先把話說在前頭,賣的糧食呢,我有的是,你們想賣多少都沒有問題。

但是這價錢嘛,可不能用大宋的糧價來算。”

平衛次郎和高枝洙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大宋如今雖然不缺糧食,但對於把糧食賣出大宋,還是有很大的限制的,差不多和鐵器一樣,屬於禁止外賣的物資。

差不多古代封建王朝都這樣,在意農業為主的時代裡,糧食就是最重要的國家物資,就算糧倉滿了,剩餘的糧食爛了也不會往外國賣。

中國人又特別講究未雨綢繆,不論皇帝還是朝廷,都覺得積攢的糧食越多越好,無論遇上天災人禍,只要手上有糧,天下大亂的機率就相對比較低。

就算關係比較好的鄰國,也不見得就會讓糧食進入自由貿易市場,有時候那些小國遭了天災缺少糧食的時候,中原王朝可以支援,也就是白送一些給他們解決問題。

但這也是顯示天朝的氣度而已,也不會改變原則和他們進行糧食買賣。

民間當然也有私底下的糧食對外交易,但規模很小,官府就算知道,一般也睜一隻眼閉一眼,除非規模搞的很大,否則也沒人會干涉。

而倭國和高麗,其實都是非常缺少糧食的國家,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國土主要以山地為主,土地也不是那麼富饒,適合種糧的耕地面積十分有限。

加上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也普遍較低,大多數農業水平還處在非常原始的狀態,所以真正糧食的產量和人口所帶來的糧食需求量嚴重不符。

倭國人普遍矮小,就有這方面原因,糧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長,大多數百姓處在常年糧食不夠吃的狀態下,能長得高大強壯才出了鬼了。

就算宋朝和高麗以及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不涉及糧食,主要還是以布匹等物資為主。

像高麗,直到二十世紀初,大多數普通百姓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像那種一件衣服一家人穿的情況,還是隨處可見的。

但搞笑的是,高麗和倭國因為地理因素物資貧乏,但實際上兩國也有特殊的資源優勢。

高麗有金礦,倭國的銀礦儲量更是佔了世界的三分之一。

而倭國產銅量低,所以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最方便流通的銅製貨幣非常稀少,貴价的白銀無法在百姓中流通,整個國家的貨幣體系一片混亂。

大宋則剛好相反,雖然白銀儲量也不算低,但架不住整個國家貨幣流通量大,對白銀的需求量也就很難滿足了。

如果楊懷仁賣出糧食,倭國以白銀來支付的話,基本可以達到多贏的局面,楊懷仁賺了錢,倭國得了糧食,而大宋也可以多出不少可流通的白銀。

平衛次郎想了想,覺得這個買賣可以做,所以對楊懷仁提出來的糧食價錢的問題,他覺得並不是大問題。

高枝洙就有點不舒服了,高麗有金礦,可他們也懂得金礦這東西,並不是取之不盡的。

不過相比只能看不能吃的金子,他還是覺得目前來看,糧食似乎對高麗更有實際價值和意義。

他見旁邊的平衛次郎沒有反對的意思,便也跟著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