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19章:毛紡機的重要性

另外讓楊懷仁最關心的,便是毛紡機的研發進度了。

柔石和利水兩位先生其實很早就明白楊懷仁為什麼重視毛紡機,所以在這件事上也格外上心。

只是這個時代,受到的限制也太多,就說製造毛紡機的材料,就不能像紡麻或者紡棉一樣用木頭或者竹子作為材料。

毛的特製非常堅韌,這就決定了紡機的材料如果經不起磨損,那毛紡機就不能算合格。

最先被考慮的是生鐵,但生鐵雖然很堅硬結實了,可又很容易生鏽。

接下來考慮的是熟鐵,熟鐵相對不那麼容易生鏽,可惜熟鐵的硬度又不太夠,耐用性也不夠強。

楊懷仁說,可以用鋼。

柔石和利水對視了一眼,說出了緣由,鋼確實是最好的材料,但現在鍊鋼的方法決定了鋼的產量實在沒法滿足需求量。

這一點楊懷仁是知道的,畢竟今時不同後世,鍊鋼的生產規模很難提升上去,質量也不敢保證。

練出來的鋼鐵,也大多都用來鑄造武器給將士們使用了,能勻出來給學院這邊搞研究的確實不多。

楊懷仁想了想,一方面要增加鋼鐵的產能,儘管這一點很難,成本也很高,但也要不計成本,儘量去做。

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研發毛紡機時候有足夠的材料,在他心裡,將士們的武器非常重要,但毛紡機是否能研發成功,也事關重大。

這好比是現在和未來的關係,現在當然要先強大軍隊,但在未來,要想把北方的有遊牧民族逐漸融入進漢人的社會,強制的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透過經濟方式來實現。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多養馬、養牛養羊,西北還有不少遊牧民族樣駱駝。

別的且先不說,光是養羊每年的羊毛產量,就完全沒有開發出來,大多數牧民很窮,日子過的很哭,並不是他們沒有資源,而是守著資源也無法利用。

他們無法用羊毛來紡製成毛料,只能直接利用羊排來製作衣服,而羊毛另一個主要作用,就是擀氈。

擀氈是古代蒙古部落的一種傳統手藝,後來在北方各個遊牧民族中都有流傳,宋代傳入中原。

籠統的說,擀氈就是利用羊毛駝毛等各種動物的毛髮為原料,配以豆麵和豆油為輔料,用手工擀成結實緊緻的毛氈的過程。

據說唐朝中期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小範圍種植大豆,便促進了擀氈這個行業的成熟,具體年份已經無從考證。

不過楊懷仁倒是在大宋見過不少從蒙古商人賣到大宋的毛氈,這種毛氈非常厚實,也非常結實耐用,宋軍中軍用的帳篷和將士們用的褥子,就大多是用毛氈製作的。

大宋也有擀氈匠人,分佈在北方和西北各地,但比起蒙古人製作的毛氈來,那質量就沒法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