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懷仁來說,老李頭就是他夢寐以求的隊友,儘管他上了年紀了,但如果有一天他再次帶兵出征,他希望朝堂上坐鎮的是李清臣。
也許兩人在某些事的處理上所習慣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目標起碼是相似的,這才是原則上的問題。
所以楊懷仁不用等老李頭解釋,直接往下說,“咱們大宋之所以要靜觀其變,有三點原因。
首先,新帝繼位,朝堂看似平靜無波,但暗地裡怎麼樣,咱們都清楚,畢竟新帝年幼,朝臣們總會有些擔心和顧慮。
至於大宋內部,當然不可能沒有野心勃勃之人,小到山賊,大到某些王公貴族,總會有人依然在質疑新帝的身份。
所以在新帝登基不久的這個關鍵時期,冒然出兵開戰,還是和強大的契丹人正面對壘,實為不智之舉。
其次,大宋還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也許現在咱們大宋不缺糧秣,也有足夠龐大的軍隊。
但這種事表面現象,就說實力最強的禁軍,其實在我眼裡也不夠強大,好的一面是現在進軍的戰鬥力正處在一種上升的階段,將士們的訓練也非常賣力。
加上軍官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消化,然後轉變成增強軍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說這個時機不對,我們還不夠強,起碼還不夠和契丹人去開戰一場大戰。
最後,就是遼國的國力和契丹人的戰力也許不從前了,但也並沒有到我們可以輕鬆戰勝的地步。
而且這次女真部和契丹人的交戰,我不認為會很大程度的削弱契丹人的統治地位。
就像之前咱們聊到的,女真部對契丹人的進攻,更多的是攻心,既然是攻心,那麼這就是一個緩慢的削弱契丹人實力的過程。
我們說到的契丹人會為了爭權奪利而內訌,遼國將來很大可能會出現內戰,導致整個國家大亂,這些我覺得都可能發生。
但是,那是將來,也許一兩年,也許五六年,時間上還不好說,遼國的頹勢已經開始了,我們只需要等上幾年,這個國家自身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等最好的時機出現的時候,只要我們抓住了,別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是滅了遼國都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現在能發生的,我們需要的是時間。”
李清臣不斷點著頭,他心裡也差不多是這麼個想法,比如女真人和契丹人之間的戰鬥,在他猜測裡就不可能達到一種大戰的程度,更不可能出現所謂兩敗俱傷,漁翁得利那麼好的事情。
但這些事,他能想到,楊懷仁也能判斷出來,朝堂上也能有不少人能想明白,但大多數人,根本不會考慮這些,而是粗暴的認為女真人和契丹人開戰了,這對大宋來說就是個絕佳的向契丹人開戰的機會。
如果是那樣,那大宋也就危險了,也許契丹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滅掉大宋,但他們卻有能力把大宋拖入持久的戰亂之中。
到時候再借助大宋內部一些陰險的勢力,甚至可以把大宋的混亂搞得比遼國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