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仁不知道他心中所想的計策可不可行,所以請了童貫和楊世虎兩位通遠軍司兩位最高指揮官來商議。
他的計劃很簡單,就是撤退歸撤退,棄關歸棄關,但是伙頭兵們把造好的灶臺全部損毀是沒有必要的。
毀了灶臺,也許給夏軍帶來一些不便,不過壘灶臺這種事情,要說多費勁吧那是肯定沒有的,給夏軍帶來的困難可以說不痛不癢。
不如不要破壞了灶臺,留下來給夏軍示好,而且不但不破壞,鍋也留下,鍋裡還要留下煮好了的美味的牛羊肉湯。
童貫聽了楊懷仁的計策大惑不解,“不知侯爺這留灶之計是意欲何為呢?”
楊世虎也大感納悶,他是從小就熟讀兵書的,知道孫臏的減灶示弱計和諸葛亮的添灶示強計。
戰國時魏國人龐涓率十萬大軍進攻韓國,弱小的韓國抵擋不住魏軍,命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人孫臏效仿十年前齊魏桂陵之戰故事,又行圍魏救趙之法,隨齊國大將田忌領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逼迫龐涓率軍回援。
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魏國軍力強盛,遠超十年前桂陵之戰時,當時孫臏可以用避實就虛和攻擊不備之法戰勝魏軍,但此時的魏軍更加強大,齊國軍隊處於劣勢,正面迎敵勝算不高。
孫臏便又琢磨了一招誘敵深入之計,邊跑邊減灶,第一天造十萬灶,第二天造五萬灶,而第三天只灶三萬灶,讓龐涓誤以為齊國軍隊軍心不穩,逃兵眾多。
龐涓不聽屬下勸告,終於還是中了孫臏的計謀,拋棄糧草物資,率騎兵一路追擊,終於在馬陵道中了孫臏的埋伏,命殞於一顆大樹之下,此為孫臏減灶示弱計。
三國時蜀漢和曹魏兩軍對壘,諸葛亮率蜀軍打敗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回到祁山時,因運送糧草延誤十日之由,諸葛亮命軍士對負責押運糧草的苟安施以仗刑。
苟安懷恨在心,投降魏軍。司馬懿行離間之計,命苟安偷回成、都,散佈謠言,說諸葛亮自恃功高,意欲篡位奪權。
少主劉禪年幼,耳朵根子軟,隨即下旨召諸葛亮班師回朝。
諸葛亮無奈,只得回朝,不過為了防止司馬懿率魏軍趁蜀軍班師回朝之時趁機追擊,他留下一計給姜維。
姜維得計,撤退過程中,第一天命將士一人壘兩灶,第二天則一人壘三灶,第三天一壘四灶,以此類推,撤軍過程中,每日添灶。
司馬懿生性多疑,見蜀軍撤退後的營地灶數每日增多,擔憂諸葛亮多有詭計,怕他沿路有蜀軍的援軍設伏,便放棄了一次絕好的追擊的機會,此為諸葛亮添灶示強計。
可人家這兩位大軍事家無論減灶還是添灶,目的性都很明確的,楊懷仁這個留灶示好之計,倒是有點迷惑人,可目的又是什麼呢?
楊懷仁笑著解釋道,“孫臏減灶是為了向龐涓示弱,好誘敵深入設伏殺之,諸葛孔明是為了向司馬懿示強,好讓他疑神疑鬼不敢盲目追擊。
我這個留灶之計呢,是為了向夏軍示好,讓他們嚐嚐本侯爺的廚藝,當然啦,好好的牛羊肉也不是白白留給他們的,我要在裡邊加點料。”
“加點料?”
童貫和楊世虎看著楊懷仁一臉詭笑的樣子,似乎明白了點什麼。
“侯爺是說,要給他們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