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澳大拉西亞,五十萬軍隊或許就是目前的極限,再多一點,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就是十分嚴重的損害。
但澳大拉西亞想問要成為一個擁有國際地位的列強,除了強大的海軍之外,一支規模超過百萬的陸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的人口必須超過兩千萬,才能夠擁有和其他列強國家掰腕子的手段和底氣。
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亞引進移民的速度來看,人口超過兩千萬,至少得再等十多年的時間。
如果算上歐洲爆發戰爭之後,各國一定會限制人口出境。這也代表著在戰爭即將開始和戰爭期間內,澳大拉西亞的移民一定會減少,甚至可能會大幅度減少。
換句話來說,可能需要二十年的時間,澳大拉西亞的人口才能突破兩千萬。
二十年之後,二戰可能都快打響了,到時候澳大拉西亞在人口上才擁有一定的底氣,這未免可有些太晚了。
看來有必要動用一些手段,在戰爭前後加快移民的吸納了。
對於澳大拉西亞政府來說,還有一個好訊息,那就是1911年一整年的財政總收入創下新高,達到了7841萬澳元。
財政總收入接連不斷的增長,其實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發展取得的成果已經漸漸地展現出來。
當然,也不能否認,財政收入增長依靠著軍火貿易,糧食出口等訂單,但這不管怎麼說都是一條好訊息。
當然了,政府的財政總支出也在不斷的增長。1911年澳大拉西亞政府的財政總支出高達6700萬澳元,實現財政盈餘1141萬餘澳元。
這其中,軍費的開支已經高達2871萬澳元,雖然海軍的規模並未增長,但陸軍可是足足擴軍了十萬的,再加上各種武器裝備,導致澳大拉西亞的軍費足足佔據政府總開支的40%以上,也算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徵了。
實際上,歐洲各國的軍費開支也普遍偏高,畢竟大家都清楚,即將面臨的敵人可是幾大列強聯合。
如果此時軍費開支不高,那麼將來帶給國家和政府的損失,可要比這幾年的昂貴軍費高多了。
一些小國家更是為了擴張和發展軍事,不惜從國內外大量貸款舉債擴軍。
這也算是一場博弈,贏者獲得地盤,人口和戰爭賠款。不僅能夠填補之前貸款的的空缺,甚至還能讓國家的潛力更進一步。
至於失敗嗎,對於這些敢於博弈的傢伙來說,或許他們還真的沒有思考過失敗的後果。
當然了,敢於博弈的國家,實際上也是有幾分底氣的。目前正在進行的意土戰爭,義大利正是仗著列強的勢力和強大的海軍,以及確定其他列強不會干預的時機,這才信誓旦旦地發動了戰爭。
而目前正在準備的巴爾幹諸國,他們不僅在為了戰爭大肆擴張自己的軍隊,還獲得了來自沙俄帝國的支援,並且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注意力全部被目前的意土戰爭吸引,這才是他們敢於準備對土耳其的戰爭的原因。
而歐洲目前的海軍和軍備競賽,也可以看作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沒有十足的戰勝對方的底氣,因此只能寄希望於瘋狂擴張自己的軍備,來獲得更多的對敵優勢。
澳大拉西亞政府目前的可用資金已經超破了兩億五千萬澳元,這也算是澳大拉西亞政府的一點底氣,能夠在戰爭即將到來或者戰爭到來之時大面積擴張軍備,增強國家的防禦力量。
如果再算上從民間和國內外的大量貸款,恐怕澳大拉西亞能夠消耗的資金至少五個億,組建一支世界前三海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簡單的彙報之後,接下來就是新一屆內閣政府未來四年的執政計劃了。
按照目前歐洲局勢來看,戰爭有可能隨時爆發。這也代表著未來四年之內,軍工行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首先是來年的財政預算,僅僅在國防方面,內閣政府就批准了國防部1912年高達三千萬的財政預算,但也對國防部提出了幾點要求,必須加快新組建軍隊的訓練,同時嚴抓所有軍隊的日常訓練,要讓所有軍隊都是一支可堪一用的精銳軍隊。
海軍方面,阿瑟希望海軍能夠多組織幾次公海演習,提升海軍士兵對於軍艦操作的熟悉程度,同樣也是加強海軍方面的戰鬥力。
有句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大炮也包括軍艦上的艦炮。
甚至艦炮所消耗的資金,可遠遠要比普通的火炮高得多。隨便組織一場海軍演習,所花費的資金就可能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澳元。
如果出動全部艦隊來一次大型演習,那花費可能還要翻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