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戰爭爆發到現在那數十萬人的傷亡,由於人口高達一億多人的沙俄帝國來說,誰又會在意呢?
是尼古拉二世還是沙皇政府?是俄國高層還是資本豪紳?
都不是,除了俄國的平民之外,沒人會在意這些傷亡。在俄國高層的眼中,這些傷亡只是一串數字,一串隨時能夠更改,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的數字。
是看看俄國每年的人口出生數字就能夠明白,每年光是新生嬰兒數量,就高達上百萬甚至數百萬。
數十萬傷亡對於沙俄帝國來說完全不值一提,這完全影響不了俄國每年的人口增長率。
“陛下,既然德國人已經派遣了大量的援軍,那不如我們就此休整,前線戰場徹底轉為防禦狀態。這樣一來,既能守住我們已經佔領的加利西亞地區,還能完成法國人所要求的拖住德國軍隊的任務,能減小我們國內的傷亡和消耗。”加利西亞戰役的指揮官,尼古拉大公早早地抵達了聖彼得堡會議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作為前線的指揮官,尼古拉大公對於俄國軍隊的實力和德國軍隊實力的差距有著明顯的認知。
雖然德國東普魯士地區的守軍加上援軍,也不會超過50萬。但就這50軍隊,就足以拖住俄國接近200萬的軍隊,甚至還能給俄國軍隊造成大量的傷亡。
反正俄國從西線調集軍隊已經解除了法國的危機,德國也算完成了法國的要求,沒有必要和德國軍隊繼續消耗下去。
雖然俄國軍隊不缺少士兵,那在戰爭中消耗的武器裝備,子彈炮彈等等,仍然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尼古拉大公的提議是完全正確的。
俄國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和德國消耗下去。除非俄國內部沒有任何不穩定因素,但這種情況在現在根本不可能。
不過,對於更加考慮政治因素的俄國官員來說,尼古拉大公的提議就有些純屬扯淡了。
既然都已經取得了勝利,為何不乘勝追擊呢?
那是德國的東普魯士地區,西里西亞地區和奧匈帝國的匈牙利地區不香嗎?
俄國為什麼參加戰爭?就為了在土地上面獲得擴張,同樣也是增加政治權力和地位嗎?
打了一場勝仗就滿足了,這還讓政府怎麼去爭奪更多的政治地位和權利?
還沒等尼古拉大公進一步解釋,現任沙俄首相伊萬·戈列梅金就立即打斷,笑著反駁到:“總參謀長先生,計劃也不能全從軍事方面考慮。從政治角度出發,我們不得不戰,並且必須要再來一場大型戰爭,獲得勝利,才能穩定我們在協約國中的地位,以及謀求在將來利益分配中的更多。”
“如果我們按兵不動,就地轉為防守,這或許能夠節省大量的資源和人力,但帝國百年積累下來的威望毀於一旦,我們在約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地位也將毀於一旦!”
“首相先生,威望和地位都是靠實力來穩固的。就算按你所說,用一場大的勝利來穩定我們的威望和地位。在我們的軍隊和士兵付出大量傷亡之後,戰後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又有誰能夠保障呢?不如就此罷手,前線轉為防守狀態即可。只需要用一個集團軍拖住德國所有軍隊,那就能夠完成盟友給我們的任務。
等到將來利益分配之時,我們還擁有足夠的軍隊來保障我們的利益和地位,難道不比現在白白做出無謂的犧牲更好嗎?”尼古拉大公冷笑著回應道。
還有一個更加直白的因素尼古拉大公並沒有提到,就是目前沙俄帝國國內頻繁爆發的起義和內亂。
人民遊行,工人罷工,革命分子搗亂,海軍起義。來一樣就足以讓一個國家不再穩定,更不要說沙俄帝國國內已經集齊了,可以湊一桌麻將了。
政府能不能承受這麼大的傷亡尼古拉大公不知道,但尼古拉大公清楚,如果再繼續這樣進行無謂的戰爭,消耗自己的軍隊和國力,等到將來國內爆發大規模叛亂和危機之時,可就真的沒有軍隊前去鎮壓了。
國際地位和國土擴張再好,也得在國家穩定統一的前提下進行。因為戰爭導致帝國內部不穩定,甚至被一些革命分子趁亂分裂,那可就貽笑萬年了。
今天就這一更吧,四千字,請個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