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戰後誕生的捷克斯洛伐克,也正是因為擁有強大的工業而被德三覬覦。
如果能夠吸收奧匈帝國一部分工業實力,不僅能夠極大程度加強澳大拉西亞的工業水平,還能拉進和老牌工業強國的實力差距。
反正一戰後各國吸收德國工業的方式,也就是透過搬遷和搶奪。
在歷史上有大量的德國工廠的機械被拆裝到協約國國家,實在帶不走的,就直接砸毀,避免戰後的德國因為這些工業裝置而迅速崛起。
早點退出戰爭也是奧匈帝國所希望的。除了緩解匈牙利地區已經越來越嚴重的獨立危機之外,儲存現有的軍事實力,也是奧匈帝國所希望的。
目前奧匈帝國還有100多萬的作戰軍隊,這也是奧匈帝國在戰後還能維持獨立,統一的保障。
有著這100多萬軍隊,匈牙利王國政府就算跳的再歡,也不敢光明正大的發動獨立反叛。
在任何時候,國家的軍事力量都是第一位的。一個國家會因為軍事力量被別人重視,但絕對不會因為之前的威望被別人重視。
如果奧匈帝國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部分軍事實力,就算這次的和談保住了大部分地區,後來也絕對會被其他國家慢慢蠶食瓜分。
從19世紀開始,國際社會一直以來都以實力為尊,強者制定規則,弱者被規則瓜分。
哪怕是看起來親密無間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只要奧匈帝國的實力太過弱小,也免不了被德國瓜分甚至吞併的結局。
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高於一切,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又以實力來決定。
在和談進行的同時,奧匈帝國國內進行的戰爭並沒有停止,這也是奧匈帝國感到焦急的地方。
雖然奧匈帝國曾以和談已經開始為藉口,請求協約國暫時停止在奧匈帝國國內發動的戰爭,但都被協約國拒絕。
協約國也不傻,正因為目前的戰爭才讓協約國掌握了主動權,在沒有獲得足以讓自己滿意的報價的前提下,協約國是不可能主動停止這場戰爭的。
為了儘快促進和談的達成,協約國內部也召開了會議,對於各國的要求都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首先是胃口大開的俄國,無論如何,加利西亞和斯洛伐克是不可能同時被俄國吞併的。
這兩塊地區不僅代表著大量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同樣也富含礦產資源,工業十分發達。
損失了加利西亞和斯洛伐克的奧匈帝國將再也沒有對抗俄國的實力,這是大英帝國並不願意見到的。
在經過一番爭吵之後,俄國將自己的目標改為了加利西亞,以及奧匈帝國所佔領的部分波蘭地區,包括克拉科夫。
這對於英國人來說還能接受,畢竟奧匈帝國還保留著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等工業區,損失雖然慘重,但也不至於沒有一戰之力。
羅馬尼亞所要求的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自然不會被列強允許。
最終,羅馬尼亞改為了邊境以西20公里的土地,這片土地只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突出的一塊小角。
塞爾維亞所要求的波斯尼亞被協約國允許,但克羅埃西亞地區仍然處於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中。
除此之外就是義大利了,義大利人所要求的因斯布魯克到特倫托地區以及伊斯特拉地區,也被縮減到了特倫托地區和伊斯特拉地區。
除此之外,達爾馬提亞地區為英法共管區,並且奧匈帝國的海軍被協約國瓜分。
除了這些土地方面的要求之外,奧匈帝國還需向協約國賠付150億英鎊作為戰爭補償。
其中,協約國戰爭花費80億英鎊,傷亡士兵撫卹35億英鎊,戰爭造成損失25億英鎊,撤兵賠款10億英鎊。
這150億英鎊分50年還清,其中第一年賠付2億英鎊,並且必須立即償還。
剩下的148億英鎊將分為50年,每年償還2.96億英鎊,需要要一直償還到1968年才能還清。
6000字二合一章節,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