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面雷達、艦載雷達、航空雷達等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當然二戰之後的雷達技術就更加是越來越先進了,例如有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訊號處理,一直到21世紀的紅外光、紫外光、鐳射等多種探測手段來探測敵軍的飛機。
而在後世一般飛機探測雷達都是水平掃描雷達,和方位探測雷達組合一起使用的,因為這樣就可以透過兩部雷達的訊號,來更加精準的探測出敵軍飛機的飛行高度和所處的飛行位置。
不過現在的1940年期間雷達技術還不是很先進;比較著名的就是在1936年1月英國羅伯特·沃特森·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
即二戰時期著名的鏈向雷達站,後來為了加強對德軍的航空部隊的偵察,在1937年馬可尼公司一共替英國加建了20個鏈向雷達站。
並且在1943年底將鏈向雷達站,低空鏈向雷達站和超低空鏈向雷達站一起共同組成一個強大的鏈向雷達網;而現在的陳炎龍就是要把英國的那一套雷達技術先偷竊過來進行使用。
而且他還打算將平面位置PPI顯示器,和GCI雷達整合在一起,用來研製出英國於1941年元旦開始投入使用的改進型7型雷達,給德國航空軍進行大規模全國使用探測。
因為 7型雷達的大型天線陣列能夠在每分鐘1圈至8圈的轉速範圍內旋轉,得以覆蓋360度全方位;比起鏈向雷達站的製造技術要先進一些,而且以現在德軍的科學技術實力也是能夠大批次進行生產投入使用的。
當然他心目中最想現在就能夠擁有更加先進的預警雷達,航空管制雷達,和戰場偵察雷達;最好能夠達到後世50到60年代的科學技術水平的雷達裝置。
但是這些裝置要先進一點的話,最快也要到1943年才有預警雷達,以及過了1943年後才出現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達,以及47年才有的線性調頻脈衝雷達,和50年的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追蹤到超音速飛機,和之後的脈衝多普勒雷達......
不過對於前世來自21世紀的特種兵陳炎龍來說,他曾經深入學習過一些比較先進的雷達的製造過程;所以此時此刻的他是絕對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提前讓這些40和50年代的雷達產品提前面世。
所以當陳炎龍在決定完自己要儘快研製出更加先進的噴氣機之後,他就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去繪製一大堆雷達設計圖。
在繪製的時候,他一邊思考著要馬上給德國配置的那些型別的雷達,一邊在思考著在德國那些地區進行配置這些雷達。
而他最後繪製出來的雷達圖紙,依然還是先決定製造英國人所研製出來的PPI顯示器,和GCI雷達整合一起的7型雷達,以及還要部署50個雷達站,即將鏈向雷達站,低空鏈向雷達站和超低空鏈向站所共同組成的鏈向雷達網,全部建立在柏林和柏林郊外一帶,進行偵察英軍的飛機來襲。
而且GCI雷達站建成之後,他還要將整套雷達系統的指揮;引導,控制和截擊,以及雷達車等技術的發展加快速度發展成熟起來。
因為他接下來就要在1944年年初之前,能夠讓德軍研製生產出先進的預警雷達,磁控管雷達和線性調頻脈衝雷達出來。
甚至是在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的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以及不久之後的脈衝多普勒雷達。
和在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和空間軌道監視雷達,以及人造衛星。
當他繪製完畢之後,他就伸了伸懶腰來到自己房間的落地玻璃窗前;凝望著柏林總理府外面那星河燦爛的夜空陷入了沉思之中。
“還有不到2年的時間就是德國戰敗的時候,我真的能夠改變我的命運嗎?”
之後,陳炎龍有點擔憂地喃喃自語道。
不過很快他就將這種擔憂給壓制了下去,然後又去繪製關於電子元件電晶體的發明設計圖紙。
電晶體的發明,根據後世網路上的歷史資料記載是在1929年就有了人去進行研製的了,他就是工程師利蓮費爾德,並且還成功申請了電晶體的專利。
但是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技術的落後,而沒有辦法讓這位偉大的工程師製造這出高純度的電晶體出來。
而到了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才成功地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從而讓電晶體得到問世,也讓人類微電子革命序幕得以開啟。
而到了1950年,第一隻“PN接面型電晶體”也正式問世了。
而電子元件電晶體的發展對於未來的電腦計算機,手機,雷達,聲吶,各種各樣的電子裝置的更新換代的快速發展是有著很重要的革命性意義和作用的。
所以陳炎龍要讓德國擁有第一臺電腦計算機,和更加先進的雷達,聲吶等電子裝置的話,那麼就需要提前研製出更加先進的電子元件電晶體出來,投入到各種各樣的電子裝置之中進行使用。
而電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器件,放大器或電控開關常用,主要分為兩大類:雙極性電晶體(BJT)和場效應電晶體(FET)。
是後世的電腦,手機等現代電子電路的基本構建塊。
當然除了電子元件電晶體需要馬上進行提前研製之外,映象管和積體電路也是需要提前研製出來,總之對於能夠提高德國現有的電子裝置領域的科學技術發明,陳炎龍度會盡量讓它提前面世來為日後德國生產出成本更加低,和先進的雷達,和電子計算機,以及聲吶等武器裝備出來,應用到戰場上對抗英美蘇的部隊的威脅。
而電子元件電晶體,和映象管,以及積體電路的設計圖紙,和研製方案,陳炎龍打算先交給德國的“雷達之父”霍爾曼·豪曼,以及即將要建立起來的電子元件研究組來進行製造。
而在陳炎龍如火如荼地努力繪製著圖紙,開始著他作為德意志帝國元首的新的電子元件領域的部署的時刻,部署在馬金環礁的日軍卻是一點睡意也沒有,因為他們現在正在和美軍進行著激烈的第二次馬金環礁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