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3月的時候,根據後世的歷史資料記錄伊朗國王禮薩汗在感受到英國人對於中東的控制力逐漸減弱之時,他就馬上與德國結盟,並且下定了要將英國勢力趕走伊朗的決心。
但是他卻是不知道他這樣的決定,最後卻是讓蘇聯人和英國人的屠刀馬上就架在他的脖子上了。
因為對於英國和蘇聯來說中東的戰略地位十分的重要,特別是一旦控制了伊朗的鐵路,英軍和美國就可以經過伊朗的鐵路向蘇聯進行各種各樣的軍事物資支援,阿里對抗東線的德軍。
所以很快一場伊朗政變也就此拉開了戰鬥的序幕,蘇軍從駐紮在高加索地區和中亞地區的第44、47和53步兵軍那裡抽調一部分兵力,由科茲洛夫中將擔任作戰指揮官來入侵伊朗。
而英軍則將伊拉克軍團下轄的英印第8、10步兵師、第21步兵旅、第2裝甲旅和英國第4騎兵旅,改編為波斯伊拉克軍團從南面入侵伊朗,指揮官是奎南中將。
面對兩大帝國的虎狼侵略,伊朗也是頑強地調遣了12萬陸軍,編成6個旅,配合伊朗空軍的400餘架戰機分屬8個大隊來進行對抗蘇軍和英軍的入侵。
同時伊朗也把他僅有的18艘海軍艦艇,也是全面出擊,雖然這些艦隊沒有戰列艦也沒有航母,和巡洋艦,以及驅逐艦。
但是這些以炮艇為主力的伊朗海軍依然還是硬著頭皮,來對英蘇海軍開戰。
不過最後在蘇軍和英軍奪取了制空權,對著加茲溫和雷扎耶,大不里士、拉什特,德黑蘭等重要的城市和首都進行狂轟濫炸之後,就又被英蘇的陸軍部隊迅速地擊敗了駐紮在北部,和南部的伊朗部隊。
結果就是英蘇部隊取得了勝利,並且扶持禮薩汗的兒子巴列維登上王位,成立伊朗新政府;同時還強逼新任首相福魯吉奇簽署了全面清除在伊朗的進行活動的所有德國人、義大利人和其它的軸心國人員的條約協定。
同時還勒令伊朗新政府馬上將這些法西斯國家設在伊朗的所有大使館全部清除掉,所有大使館裡面的重要資料檔案全部轉交到蘇英兩大帝國的手中進行查閱。
至於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結局就是在英蘇列強的逼迫下於1941年退位,並被驅逐出境,流亡海外。
禮薩汗本想離國赴加拿大,但英國卻讓他避居非洲的模里西斯;後來又遷至南非的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的約翰內斯堡。
而到了1944年7月,他因心臟病發作在南非去世。
不過當陳炎龍穿越重生到這裡的德國之後,他就秘密地派遣人員將禮薩汗從約翰內斯堡給解救了出來,並且帶到了裡海一帶進行潛伏。
其實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約翰內斯堡,陳炎龍也是很想得到的。
因為那裡不但處世界最大金礦區和南非經濟中樞區的中心,從而擁有眾多工礦業城市;而且還是高樓大廈林立,各種各樣娛樂場所琳琅滿目的現代化大都市,與歐美的大城市可以相提並論。
不過有利也有弊端,因為約翰內斯堡同時也是後世全球犯罪率最高的大都市。
“我們古德里安司令官願意接見你了,請跟我來吧!國王陛下!”
當前任的伊朗國王禮薩汗正在寒風中吹拂著之時,水手長也是很快就來到他的面前,微笑道。
“謝謝你引見,米勒姆長官!”
對此,伊朗國王禮薩汗也是客氣了一番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