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澤解決楊米爾斯場質量問題的訊息還是在網上火了,本來是不該火的。
因為早在三個月前,華夏網路上無數自媒體其實已經單方面宣佈了喬澤已經攻克了這個難題,甚至已經把2026年的菲爾茲獎都提前頒發給了喬澤了。
沒辦法,讓普通人搞清楚楊米爾斯方程通解跟楊米爾斯場質量問題的關係的確不太容易,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克雷研究所對這個問題的描述。
加上自媒體又總有搞大新聞的驅動力,所以這個事情的確很難頂。
但巧的是這次喬澤又能登上熱搜靠的還是自媒體助力。
事情是這樣的。
之前就寫過喬澤攻克楊米爾斯場質量問題的一位微博跟公眾號雙料大博主翻牆時,突然發現一眾物理學家集體在推特跟臉書上討論這個事情,也感覺很奇怪的。
這啥情況?
老外科學家的反射弧都這麼長的嗎?
不是兩、三個月前的報告會上就已經說喬澤把問題解決了,還在報告會上給出了通解,並經過超算驗證了嘛?
怎麼現在又開始討論同一個問題了?
這位文科畢業的科普大佬意識到之前可能搞錯了什麼,專門拜託曾經的導師找到了一位數學系教授仔細瞭解了情況,才終於明白,哦,原來楊米爾斯方程的通解跟楊米爾斯場質量問題並不是一回事。
後者顯然難度更高。
於是這位文科科普大佬很乾脆的又在公眾號上寫了篇文章《我錯了,這次喬澤真的完全解決了世紀難題!》。
然後又把公眾號的文章用九宮格的形式發表在了微博上,文章裡雖然沒有直接引用數學教授的原話,但卻把楊米爾斯理論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剖析的明明白白。
並在結尾直接道歉。
“……對不起,因為之前對科學的傲慢,我沒有完整了解這個克雷研究所千禧年難題的構成,於今年1月釋出了錯誤的訊息。正如前文所述,今年1月喬澤的報告會是給出了楊米爾斯方程的通解,只是這個難題的前半部分。
今天喬澤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完整的論述了這個問題,並在國際物理學界掀起了一陣暴風!在這裡我向喬澤跟各位家人們道歉,下次我一定會用更嚴謹的態度來為大家做知識向科普!”
本來文章釋出之後,並沒有掀起什麼熱潮。
但恰好被央媒新聞跟關注到了,直接轉發了他的微博,並在微博上給出了評論。
“犯錯並不可恥,知錯便改不失為給公眾做科普的一種謙恭態度。另外恭喜喬澤順利博士畢業,也讓我們一起感謝他為世界學術界所做出的貢獻。”
央媒的轉發也讓這位文科科普大v釋出的內容火了一把。
連帶著關於楊米爾斯理論又被無數不明覺厲的網友們拱上了熱搜。
當然評論區也是一言難盡,牛鬼蛇神,什麼都有。
“眾所周知,國外一個難題一般只能攻克一次,但在我壯哉大華夏,能連續攻克兩次。”
如果以往的規律一樣,這種陰陽怪氣的評論熱度直接爆棚。被頂在了榜首,有人支援的同時也有人口誅筆伐。
“沒認真看文章嗎?人家說了,這個難題分好幾個部分。求出通解只完成了一小半,真正有意義的是證明了質量問題。”
“就是,可以說這個問題都是喬神以一己之力攻克的,發這種評論的人根本不懂這意味著什麼。文章裡作者有句評價一點都沒錯,這大概是學術史上最偉大的博士畢業論文之一。”
“兄弟,覺得國外這麼好,不如翻牆出去看看,我隨便給你截幾張圖,你看看國外那些科學家是怎麼評價喬澤成果的。臉書上都已經把喬澤吹爆了有沒有?”
“我去,樓上的,我記得喬澤不一直是搞數學的嗎?怎麼我看你發的那些臉書都是認證的都是些搞物理的學者?”
“又抓到了一個不仔細看內容,直接跳評論區的。喬澤雖然是數學家,但他的論文對量子場論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啊!作者不是都說了嘛?喬澤的成果補上了微觀物理非常重要的一個拼圖,解釋了強力跟弱力的關係啊!物理學家吹爆正常啊!”
“麻木了,文盲只覺得不明覺厲。求懂行的說說,喬澤這到底是算物理學家還是數學家啊?”
“正兒八經的數學家。但對物理尤其是量子物理、量子場論、量子色動力學也有很深入的瞭解。不然根本不可能解決這種考驗智力巔峰的難題。不過話又說回來,一般能搞明白量子物理的人數學都不會差。”
“我焯,不是說喬澤還不到二十歲嗎?媽的,我比他還大三歲,你們說的東西我一個都不懂,請問活著還有意義嗎?”
“別說了,別說了。放過成年人吧!本來只有刷小影片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廢物,現在刷個微博也覺得自己是廢物了,到底還讓不讓人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