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章 我話講完,誰反對?

喬澤如願以償的看到了cern的超級計算機給出的報告。

事實上,以此時愛德華·威騰的狀態,喬澤哪怕提的要求更過分些,比如讓對方把近期所有收集到的試驗資料打個包,傳送給他,對方大概也不會拒絕。

不過喬澤對於那些繁雜的資料其實沒太大興趣。

lhc聽起來很高大上,相對於地球的基礎工業能力來說也的確很先進,造價還極為昂貴,但實驗過程在喬澤看來多少還是簡單粗暴了點,主打一個大力出奇跡。原理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一分鐘弄清楚,就是大力碰撞。

就好像讓兩架飛機,加速到最大馬力,然後狠狠的撞在一起。然後旁邊圍著的一堆人透過收集碎片資料來研究飛機上都有些什麼東西。

哦,得有個翅膀,還得有輪子,這是方向舵?呀,原來飛機還需要一邊盤?這玩意兒是啥?陀螺儀?

總之,速度越快,撞擊時瞬間產生的力越大,碎的自然就越狠,便越接近本源。

無非就是微觀世界不存在直接觀察的可能。需要透過能量反應來間接分析出到底撞出的什麼東西。同時這些粒子也不像平時隨處可見的物體,起碼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法精確的描述粒子的行為模式。

如果把粒子擬人化,那這玩意兒就像神經病,沒人能準確知道他將要做什麼,只能透過數學猜測他可能做什麼。

再加上粒子會衰變跟湮滅,壽命極短。

一億分之一秒對於宏觀世界來說,都已經沒法用一瞬間來形容了,但在微觀世界能存在如此長時間的粒子已經算長壽了。比如透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衰變時間大概只能靠猜……

預估能存在的時間大概在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用科學的表述方法就是10e28秒。

加上對撞機裡頭的探測器有上億個,每秒鐘就能產生1000多t的原始資料,哪怕把全世界都算力加起來都不夠這玩意兒用的,所以從一開始就會透過系統自動進行篩選,把絕大多數的資料直接過濾,有選擇的儲存一部分資料下來。

這也是如果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型,想要漫無目的的去尋找到一種新粒子,幾乎沒有可能的原因。

因為哪怕大力出奇跡之下,真的撞出了一種新粒子,也可能被直接過濾掉,哪怕是反應到人類可觀測的資料上,也就是螢幕中的一個微不可查的小點,說不定就當成各種意外忽略了。

就像當初找到上帝粒子,也是依靠的基本模型。

最初只是希格斯一幫人試圖用規範場理論來解釋弱核力。但這個理論剛提出來就遇到一個問題,理論上弱力規範場的質量為零,那怎麼說明質子、電子有靜止質量呢?

當時的物理學家靈機一動,並於1964年提出,在弱力規範場的數學方程式中人為地加上一個函式項。這個函式項被解釋為來源於“真空”,然後就被稱為希格斯機制。

有了這個函式項,物理學家就能夠調節數學方程的引數,從而預言了w玻色子跟z玻色子。這兩種粒子很快就被實驗室證明了。但問題是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麼還有一個“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始終沒法找到。

直到半個世紀後,2012年,lhc的對撞能級從7tev升級到8tev之後,cern才終於宣佈似乎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證據,並經過近半年的確認,最終證實了所謂上帝粒子的存在,並確認了其質量在115與152 gev之間。

結果就是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希格斯跟最先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學家恩格勒,雙雙拿到了次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之所以耗費了如此長時間,一方面是對撞機的升級工作。畢竟力不夠大,撞不出這東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給出的引數很含糊,就是預言了肯定有這種例子,否則規範場論就沒法成立。

而且不能說w玻色子跟z玻色子都找到了,賦予粒子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卻找不到。

喬澤給出的理論驗證的如此快,才一個月就給出了初步結果,一方面是因為對撞機為了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已經升級過了,另一方面則是喬澤已經不止是預言,更是給出了極為詳細的方程。

當然接下來還要進行一些驗證,確認結果足夠嚴謹之後,基本就可以對外發布了。

如此貼心的服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讓物理學家們少走了無數彎路,壞處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大機率不會一分為二。

愛德華·威騰大概很難因為這項成就也拿個諾貝爾,彌補人生遺憾。

畢竟一個拿了菲爾茲獎,卻沒拿到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聽起來就顯得不太正經。

……

愛德華·威騰已經匆忙下線,去研究原始資料了。

接下cern大概會在發現規律的能級區域內反覆對撞,來確認結果是可以復現的。這個時間大概還得要一個星期。

畢竟嚴謹的物理學家可不會任性到把這些結果發到類似於微博的公域流量平臺上,去跟地平說搶流量。

其實真搶也搶不過。

從人的第一直覺來說,地平說其實更利於理解。畢竟如果要解釋地球是個圓的,為什麼生活在南半球的人可以不掉下去,南極為什麼還能進行科考,其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這對數理知識跟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要求。還得讓偏執的人相信科學家真的不全是大騙子。

另一邊喬澤則認真看起了cern超算給出的驗證報告。

結果被證明的這麼順利,讓喬澤都感覺有些意外。

畢竟cern那邊驗證他的楊米爾斯場質量問題都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他本以為這次時間可能要更長,大概需要半年之久。沒想到二十多天就把找到答案了。